二、夏季養生3(3 / 3)

③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銀花藤、夏枯草各20克,赤芍、黃芩、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也可以服用中成藥如三黃片、解毒消炎片、牛黃解毒片。外用中藥煎湯熏洗、塗敷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用馬齒莧、蒲公英、如意草、白礬各120克。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加水2~3公斤,煮沸30分鍾。用軟毛巾蘸湯擦洗。或用大黃30克,五倍子12克。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搽患處,每日1次。

8.紅眼病

“紅眼病”或者叫“暴發火眼”,是眼科常見傳染病,醫學上叫急性流行性結膜炎。多由細菌或病毒引起,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季為多,起病急,傳染性強,得了這種病,首先是眼部刺痛,有劇烈的異物感,羞明、流淚,眼瞼水腫,分泌物增多,結膜充血等,往往稍不注意,就會傳染整個家庭成員或同學、朋友,雖對視力無損,但在一段時間內影響工作、生活,可能不少人都有這種經曆。

紅眼病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眼病。它通過手、手帕、洗臉用具、玩具、沐浴、遊泳等傳播擴散。它傳染性強,傳播快,甚至在很短時間內蔓延到整個城市或大的村莊。

預防紅眼病,首先要經常洗手,保持手的清潔,並且要改掉用手揉眼睛的壞習慣。經常用肥皂擦洗毛巾,或者將毛巾用熱水燙,太陽曬。紅眼病患者不要去理發室、浴室、遊泳池、幼兒園、托兒所等公共場所,健康者不要與紅眼病人接觸。

紅眼病的治療:用3%的硼酸或百萬分之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液洗淨眼上分泌物,以保持結膜囊清潔。沒有藥物也要在患病期間經常用冷開水或淡鹽水洗眼,以去除紅眼病的分泌物。局部用新黴素、卡那黴素、氯黴素、金黴素、紅黴素等眼藥水或藥膏點眼或睡前塗眼。對於病毒性結膜炎,用金黴素或四環素眼藥水加阿糖孢苷眼藥水點眼較好。如出現點狀角膜炎時,應加用可的鬆眼藥水或眼藥。細菌性結膜炎,可塗用紅黴素、金黴素等軟膏。中藥黃芩素眼藥水、一見喜眼藥水也可以使用。一般來說,白天每小時點1次眼藥水,而睡前可改用藥膏,可防止眼瞼粘連。

9.尿道炎

盛夏季節,細菌容易乘虛而入,兒童及婦女極易在此時發生尿道炎。表現為多次小便,急迫不可忍,排便的同時,有火灼樣刺痛,點滴而下,還會出現小腹部墜脹、疼痛。上述症狀也就是醫學上常稱的尿道刺激征。夏日高溫,細菌易迅速繁殖,通過尿道口而上行感染。加之天熱汗多,人又易勞累,機體抵抗力低下,無力製約細菌。若汗多而飲水量不足,尿液量少而濃,更不能及時將細菌等有害物質衝刷排除,於是就引發了尿道的炎症,使尿道和膀胱充血水腫,導致一係列膀胱刺激征。由於女性尿道比較短,開口於會陰部位,此處細菌極易生存,因此婚齡婦女,更易患此疾,常可使患者心煩意亂,無法正常工作與學習。

天氣炎熱而大量出汗時,應及時補充水分,最好飲用梔子、金銀花、麥冬、綠豆等有清熱解毒、化暑作用的飲料,以保證充足的尿量,加強尿液的衝刷作用。要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度勞累。夏天穿的內褲不宜太緊,應選透氣性好的棉質或絲質品,盡量不穿化纖製品的內褲。注意個人衛生,內褲要勤換勤洗,洗後放在室外太陽下曬幹,陽光中的紫外線可起到滅菌作用。保持會陰部幹爽清潔,每日清洗,特別在性生活後。大便後手紙應由前向後擦拭,以免汙染尿道。亦可用抗生素等加入水中清洗局部,以殺滅局部的病菌。

已患上尿道炎者,可采用口服抗生素如氟呱酸、複方新諾明等治療。服藥期間病人應多喝開水,加強尿道的尿液衝洗作用。症狀消失之後,藥物尚須繼續服用數日,以防止複發或轉為慢性。中藥利尿通淋,化濕解毒藥治療本病也有良好效果。可用八正散加減煎湯內服:金錢草20克,瞿麥20克,篇蓄15克,木通6克,竹葉6克,連翹15克,梔子12克,生地9克,生甘草3克,金銀花15克。一般數日即可恢複。

10.小兒夏季熱

夏季熱又稱暑熱症,是嬰幼兒特有的發熱性疾病。尤以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多見。發病時間集中在6~8月份,秋涼以後,各種症狀均能自然消退,可連續幾年。我國中南地區及東南沿海地區較多見。主要因為小兒大腦發育不完善,在外界的高溫之下,體溫調節中樞出現了障礙。中醫認為患夏季熱的兒童,由於他們腎氣未充,脾胃虛弱,皮膚調節氣溫的能力低,難以適應暑天高溫,故致病。病兒身體消瘦,食欲不振,體倦乏力,低燒不退,午後夜間加重,早上減輕,口渴欲飲,心煩不寧。舌紅苔薄白。但一般情況良好,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預防本病的發生,在於平時要加強嬰兒營養,增強體質,住處要幹燥、陰涼、通風。小兒一旦患病,宜喂易消化的半流飲食,禁辛辣、肥甘食品,且要注意防暑。對已患病的嬰幼兒,在次年夏天到來時,應移居到涼爽的地方,並服用清暑、益氣、健脾的藥物和食物,以期預防本病的複發。經醫院全麵檢查確認本病後,不要反複到醫院作特殊檢查,以免損害患兒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複能力。用中藥防治夏季熱,以健脾益氣、養陰護陽為要。

①可用生脈飲加味方製成飲料喝:西洋參30克、麥冬20克、甘草10克、紅棗10克、雪梨汁10克、菠蘿汁10克、金銀花汁15克。製法:先煎西洋參、麥冬、甘草、紅棗。用3大碗水煎,煎至2大碗水,撈去藥渣,將梨汁、菠蘿汁、金銀花汁放下,攪勻,代茶飲。

②用蓮子肉(不去芯)20克,雞內金10克(打碎),鮮荷葉汁15克,青蒿汁10克,優質粳米40克,綠豆30克,熬粥常服。

1天吃3次水果。早吃雪梨1個(約30克),中午吃菠蘿半個(約30克),晚飯後1小時,吃西瓜(約35克)。

患病期間家長可用推拿法,幫助解除、減輕症狀,促進患兒康複。做法是:用食、中指腹推三關(從腕關節向上沿前臂橈側外緣推至肘關節),退六腑(從節向下沿前臂尺側外緣推至腕關節),清天河水(從腕關節向上沿前臂正中線推至肘關節)各100~500次。然後用拇指揉脾腧,胃腧、足三裏、陽陵泉穴,每穴1分鍾。最後讓患兒仰臥,家長用四指(拇指除外)指腹摩氣海、關元約2分鍾,每天數次。

11.夏季皮炎

夏季氣溫較高,濕度較大,致使一些本來不致病的物質轉變為致病原,可引起夏季性皮炎。本病多見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尤以高溫環境(30℃以上)工作者及女性易患。特點是每逢盛夏即發病,秋風一起,則不治自愈。夏季皮炎以皮疹的形式出現,通常發生在四肢伸側及小腿脛前區,也可發生在頸部及軀幹等處,常對稱性發生。初期僅有皮膚發紅,繼而出現針尖樣的丘疹,相互融合成片,然後發展為小丘疹和丘皰疹。患者自覺瘙癢和輕度灼熱感,抓之無水,隻結血痂,有時可引起感染。病情與氣溫有明顯關係,氣溫增高,出汗增多時病情加重,氣溫下降時病情減輕或消失。已患夏季皮炎者,因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故應避免用熱水、肥皂燙洗,可用中藥苦參、地膚子、白蒺藜等煎湯外洗。不可搔抓,如局部瘙癢難忍,可內服抗組織胺類藥物,靜脈注射鈣劑、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等,局部用止癢消炎藥處理。中藥內服可選生石膏、知母、杏仁、麻黃、金銀花、牡丹皮、白蒺藜、生地、赤芍、地膚子、蟬蛻等。有條件者可去勝地避暑,常可不治自愈。

要預防本病,應當注意改善居住環境,使其通風陰涼,以降低暑熱氣浪對人體的刺激。夏天來臨之前,應準備些防暑降溫的清涼飲料,並注意皮膚清潔,穿寬鬆的衣褲等。

12.痱子

痱子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夏季皮膚病,幾乎每個人都有患此病的經曆。在炎熱的夏天,機體通過皮膚汗腺外排汗液以散發體內的積熱,若汗出不暢,即可產生痱子。它的形成,乃因汗液粘上了灰塵,或過用爽身粉,或局部受壓後阻塞了汗腺,使汗液不能順利排出,淤積在汗腺內而引起皮膚輕度發炎。

痱子最常見於手背、肘窩、腋下和婦女的乳房下褶以及小兒的頭麵部、臀部等,這些部位由於汗液蒸發不暢,經常處於潮濕狀態而發病。以大小丘疹、丘皰疹為主,周圍繞以紅暈,摸之密集礙手,常成批出現。有些人認為,痱子不用治療,還經常用手抓搔,甚至抓破,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局部皮膚一旦抓破,細菌就很容易侵入,導致相應部位的感染,較大麵積的感染,還可引發痱毒。

那麼,生了痱子怎樣辦呢?正確的方法是,用溫水洗沐後,擦上痱子水和痱子粉,但要注意大人用的和小兒用的不能相混。還可自己配製藥物治療,如選滑石15克、綠豆125克共研細末,沐後撲身。若刺癢較重,可用藥浴療法,如用敗醬草125克,加水3000~5000毫升,煮沸去渣,溫浴或濕敷患處均可。另外,夏天應穿寬大的衣服,有利於汗液的蒸發。適當納涼,以減少出汗,這些做法均可防止痱子的發生。平素出汗較多之人,應勤衝澡,嬰幼兒最好每天能洗三次溫水澡,這樣,既有利於汗液的蒸發,又可避免汗液浸漬。居住房間要通風涼爽,便於汗液的迅速蒸發。溫水沐後,在皮膚的皺褶處,如頸部、腋下等處撲上些清涼粉劑,並注意勤洗。勞動後或運動後,大汗淋漓,不可用涼毛巾擦洗,以防止汗孔閉塞,汗液不能順利外泄,滲透到附近的角質層而形成痱子。

13.毒蟲咬傷

夏季,溫度高,濕度大,各種毒蟲也相應增多,而人們這時衣著單薄,肢體多在外暴露,極易被毒蟲咬傷。一般說來,毒蟲咬後多無發熱等全身症狀,即使水腫,也多在1~3天內自行消失。關鍵問題是,如皮膚破損、細菌入侵,則可能發生局部炎症,繼而感染,出現發熱、精神不振等症狀。

毒蟲咬傷,應以局部治療為主,如被蚊蟲叮咬,局部外搽10%氨水溶液、風油精、清涼油等,每日數次。若為蜂蜇傷,可先取出蜂刺,再塗以75%酒精,或可就地取材,用鮮蒲公英折斷取白色漿汁,外擦患處,連續數次或在鮮馬齒莧、野菊花、鮮夏枯草、鮮青蒿等中任選一種,搗爛如泥後敷塗患處。若為蜈蚣咬傷,應立即用肥皂水或蘇打水清洗傷口,然後可用雄黃、明礬等研成粉末,以涼水衝調後將患處浸入。如係蠍子蜇傷,可用新鮮瓜蔞根搗爛後敷患處,每日1次;大蝸牛1隻,加酒或米醋,共同搗爛如泥,敷患處,每日1~2次;如皮膚有感染者,宜用抗生素治療,中毒特別嚴重者,要馬上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