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季養生1(1 / 3)

三、秋季養生1

秋季3個月,始於農曆立秋,止於立冬前一日。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管子》雲:“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一個“收”字,兩層含義:一指時至金秋,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是收獲的季節;二指秋季千樹落英,萬花凋謝,是斂肅的季節。從氣候特點來看,初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氣候特點表現為溫度仍然較高,故有“秋老虎”之說。但“白露”之後,北方寒氣逐漸南下,秋風瑟瑟,氣候逐漸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之陽氣,凡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調攝皆不能違背“養收”這一原則。

(一)秋季養生理論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這可以看做是秋季養生之大綱。也就是說。秋季3個月中,秋風勁急,地氣清肅,萬物色變,人們應早睡早起,以避免肅殺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養生者思想意識要清靜、安寧,神氣漸收,以適應秋季寒涼之氣候,不讓意誌外馳,保持肺氣清肅,認為這就是調養秋收之氣的規律。如果違反這個規律,就會損傷肺氣,到了冬天發生泄瀉病,還會使人體適應冬季潛藏之氣的能力降低。

中醫學認為,秋季燥氣當令,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幹燥。因此,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勝則幹”,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少津、大便幹結、皮膚幹燥甚至皸裂等症。秋燥之氣以中秋為界,又有溫、涼之分。如秋初久晴無雨,秋陽暴烈,這屬溫燥性質;秋深初涼,西風肅殺,這屬涼燥性質。無論溫涼,總是以皮膚幹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髒屬金,旺於秋季。燥邪容易傷肺,引起咳嗽或幹咳無痰、口舌幹燥等症。因此,秋季養生應遵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注意護陰潤燥。

(二)秋季養心法

1.精神調攝

秋季天高氣爽,但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秋風蕭瑟而疾勁,地氣清寒而收斂。秋令內應於肺,情誌主憂,對人體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一般而言,秋季人的情緒不大穩定,易於煩躁或悲愁。尤其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引起悲傷憂愁的心緒,而悲憂最易傷肺。因此,秋季養生首先要使情緒樂觀,享受累累碩果的喜悅,認識到春生秋殺是自然季節氣候變化的規律,保持內心平靜,神誌安寧,不要悲愁憂傷,以收神斂氣,為冬令陽氣潛藏作準備,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雲:“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季情誌安寧,可緩和自然肅殺之氣對身體的影響。我國民間有重陽節登高賞景的傳統習俗,登高遠眺,飽覽奇景,令人心曠神怡,可調節秋季不穩定的情緒,使一切憂鬱、惆悵頓然消失,是很好的精神調攝方法。

2.起居調攝

對於秋季的起居調攝,《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指出秋天氣候轉涼,既要早一點睡覺,又宜早一點起床。因為秋季晚風已涼,人體尚不能完全適應,故而早臥,既順應陽氣之收,又避免涼氣侵襲。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陽氣收之大過。

秋季要注意適時增減衣服,初秋季節雖然還有一段比較炎熱的日子,但一早一晚卻是涼風習習了。因此,立秋之後就不要再經常赤膊露體,貪圖一時之快了,要隨時提防涼氣的侵襲,所以民間有“白露體不露”之說。但是,一般來說,由於秋季的溫度差變化不是很大,大致每隔四五天日平均氣溫下降1℃左右,而且一日之內氣溫變化的幅度更小,尤其東南沿海地區,秋涼來得遲,直至立冬以後才有幾分涼意。秋天氣候轉涼了,不要一下子穿得大多,捂得太嚴,民間有“春捂秋凍”之說,意思是秋季要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由於秋季氣溫逐漸降低,“秋凍”能使人體的防禦機能得到鍛煉和激發,使機體能逐漸適應寒冷的氣候環境,禦寒能力增強,有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當然,“秋凍”要有限度,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準。深秋,由於強冷空氣的影響,氣溫驟然下降,這時如再偏執“秋凍”,不添衣服,那就有違“秋凍”的原意了。

秋季燥氣當令,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易使人皮膚幹裂,毛發也易脫落。故必須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並應注意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最好吃些梨子、荸薺等滋潤之品,護陰防燥。秋季的膳食也應貫徹“少辛增酸”的原則,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如蔥、薑、蒜、辣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柑、橙、山楂等。因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勝酸,肺氣通於秋,故秋要減辛味,增酸味,以防肺氣太過,損傷了肝脾功能。此外,《石室秘錄》所介紹的“先秋養陰法”,即吞咽口中津液的方法,也適用於秋季調攝。其基本方法是:每日清晨醒來,起身端坐,凝神息慮,舌舔上齶,待口內充滿津液,緩緩咽下,以意念送入臍中丹田。也可每目早晚各一次,閉口合牙,做漱口動作幾十次,使口中生津液,待滿口時徐徐咽下。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津液中含有澱粉酶、溶菌酸以及分泌性抗體,既可助消化,又能殺菌、抗病毒,是有效的祛病強身物質。常咽多咽津液,養陰潤燥,能維持旺盛的生命力,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

3.厲事調攝

《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就是要求人們在秋冬之季,順應自然界秋收冬藏的規律,重視蓄養陰精。《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強調陰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而人體陰精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氣秘藏則氣足神旺,健康無病。能夠注意秋冬兩季蓄養陰精的人,來年春令就不易患病,否則有如明代張景嶽所說:“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所以,秋季房事調攝應注意順應自然主收主斂的規律,做到有所節製,避免房勞傷腎,劫傷腎中閉藏的陰精。

此外,《宜麟策》中所說:“秋分殺氣浸盛,陽氣日衰,前後數日俱宜戒”等房事禁忌,可供參考。

(三)秋季養形法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中國自古就有登高賞景的習俗,既可調攝情誌,又能鍛煉身體,增添生活樂趣,是秋季養形的好方法。為了增強肺髒的功能,秋季可多進行深呼吸運動,練習以“調氣調神”為主的氣功,使人體上下氣機貫通,這樣可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禦秋燥肅殺之氣對機體的侵犯。秋季養形,尤其要注意耐寒鍛煉,以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秋季養形應避免過度劇烈運動,以保護陰精陽氣不受損害,否則大汗淋漓,使人津氣耗散,必定損害健康。秋季運動調攝之時,要注意氣候多變,忽冷忽熱,空氣幹燥的特點,衣服要勤脫勤穿。鍛煉時,以出微汗為度,並及時補充水分和維生素,以保持體內黏膜正常分泌,呼吸道濕潤,皮膚潤澤,避免運動後因津液喪失而加重“秋燥”症狀。

1.導引氣功

(1)“咽”字功

秋天最適合練“咽”字功,既可治肺虛勞熱,上氣咳嗽,鼻塞胸背痛,四肢煩疼,皮膚瘡瘍等症,又能潤燥養肺,延年益壽。

修煉方法

第一,起勢

麵朝西,著地而坐,兩腳伸直,自然分開,與肩同寬,上身微向前傾,兩手置雙腿兩側,張開手掌,按地麵上,頭正頸直,全身放鬆,兩眼微開,平視前方。

第二,呼吸

采用腹式呼吸,呼氣時收腹,提肛,縮睾,吸氣時兩唇輕合,舌抵上齶,腹部隆起。呼吸要自然均勻,用鼻吸氣,用口呼氣。

第三,功法

①坐定調息後,縮身屈背,兩肘後縮下沉,上身盡量俯下,同時吸氣,俯至頭離地麵10厘米時,頭微轉向右側,呼氣吐濁,呼氣時發出“咽”字音。

②呼氣畢,上身緩緩上抬,兩手隨之上提,肘關節後屈,手心朝內,呈捧球狀,抬至胸前後,兩手心先向內,後向下,繼而向上翻,隨著上身挺起,兩手盡力上舉,自然分開,頭隨之向右上揚起。整個過程配以吸氣。待頭舉定,呼氣生濁,同時發出“咽”字音。

③兩手回收,至胸前部,手心先向下,後向內翻,身體慢慢俯下,兩手掌按地麵,下俯時配合吸氣,俯至頭離地10厘米時,頭微轉向左側,呼氣吐濁,同時發出“咽”字音。

如此反複3遍,共“咽”6次。此後,兩手在胸前改為握拳,捶擊背部,自上而下,共36次。

④捶背後,改為通常呼吸,但仍應堅持鼻納口吐,平定情緒,息心靜慮,兩目微閉,兩唇輕合,舌抵上齶,上下齒相互輕輕叩擊36次,多則彌佳。叩擊過程中,口中津生,猛力咽下,以意念送至臍部丹田,以補養肺因“咽”後的耗損,補益體內正氣,促進肺的清肅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