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
第151章 【食物歸經】
所謂“食物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髒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
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對於食物歸經,《內經》認為與“味”有一定的關係。《內經》指出:“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胃。”
《內經》有關食物歸經的理論,對中醫藥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醫認為,一般情況下:
酸味食物歸肝經,用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等)治療肝膽髒腑方麵疾病;
苦味食物歸心經,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綠茶等)治療心火上炎或移熱小腸等症狀;
甘味食物歸脾經,用甘味補虛性食物(如紅棗、蜂王漿、山藥等)治療貧血、體弱等症狀;
辛味食物歸肺經,用辛味發散性食物(如蔥、薑等)治療肺氣不宣、咳嗽等症狀;
鹹味食物歸腎經,用鹹味食物(如甲魚、海藻等)治療肝腎不足等消耗性疾病。
綜上所述,了解食物歸經,對飲食養生、飲食治療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
五味進入胃以後,分別先歸於其所喜之髒,如酸味先進入肝髒,苦味先進入心髒,甘味先進入脾髒,辛味先進入肺髒,鹹味先進入腎髒。五味進入達到一定的時限,就會增強髒氣,這是五味化生的一般規律。但是如果過久地偏嗜某一味就會使髒氣偏盛,於是出現相反的結果。
第152章 【飲食在疾病康複中的作用】
《內經》中有:“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圖宜帶製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在《內經》看來,病有新舊之異,方有大小之別,藥有峻緩之分,故指出藥雖能治病,但對人體也會帶來一定的損害。因此,應根據藥性的峻緩和毒性的大小,而決定治病用藥程度及飲食調養。
《內經》提出的“食養”的飲食原則非常重要。不論防病治病,常人保健,增強體質,人們都必須從飲食中探尋規律。因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重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圖宜帶製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素問·五常政大論》
病有新有舊,處方有大有小,藥物有毒無毒,服用時當然有一定的規則。凡用大毒之藥,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藥,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用;小毒的藥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沒有毒的藥物,病去十分之九,也不必再服。以後就用穀類、肉類、果類、蔬菜等飲食調養,使邪去正複而病痊愈,不要用藥過度,以免傷其正氣。
第153章 【脾病者的飲食宜忌】
《內經》中有:“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
為什麼脾病者宜食這些食物呢?
《內經》雲:“甘入脾。”脾屬土而味甘,甘先入脾,以養脾氣。而“粳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因此適合脾病者食用。
營養專家提醒,脾病者宜食以下食物。
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髒,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
牛肉。性平,味甘。凡久病脾虛、中氣下陷、氣短乏力、大便泄瀉、脾虛浮腫者,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調料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複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味甘,能補虛養脾胃。《日用本草》中有:“牛肚和中,益脾胃。”
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
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
鍋巴。性平,味甘。《本草綱目》中說它“補氣,運脾,止泄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
西米。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
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中醫認為,紅薯能“補中,暖胃,肥五髒”。脾虛之人,可用紅薯作主糧,常食有益。
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脾胃虛弱、食少便瀉及婦女脾虛者,食之最宜。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瀉,暖脾胃。”
鱸魚。性平,味甘,能補益脾胃。《本草經疏》中有:“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則五髒無所滋養,脾虛則水汽泛濫,益脾胃則諸症自除。”脾胃虛弱者宜常食之。
櫻桃。性溫,味甘,能補脾益氣。《名醫別錄》中有:“櫻桃主調中,益脾氣。”凡脾氣虛弱者宜食。
蓮子肉。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胃之功。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所以,脾虛之人久痢虛瀉、婦女白帶清稀頻多者,最宜食用。
對於脾病者,《內經》還說:“脾病禁酸。”這是由五行相克理論得出來的。脾屬土,酸屬木,木克土,故脾病者不宜多食酸味。
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脾病禁酸。
——《靈樞·五味》
脾病患者,宜食屬甘味的粳米飯、牛肉、棗子、葵菜……脾病者應禁忌酸味。
第154章 【心病者的飲食宜忌】
《內經》雲:“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正所謂“苦入心”,心屬火而味苦,苦先入心,以養心氣。而“麥、羊肉、杏、薤皆苦”,故心病者宜食之。
《內經》又有:“心病禁鹹。”根據五行相克學說,心屬火,鹹屬水,水克火,因此心病者不宜多食鹹味。
說到心病,我們往往會想到心髒病。心髒病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頑症。它與飲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可以說,飲食結構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心髒病的機率。因此,對心髒病病人來說,應把合理控製飲食作為恢複健康的重要手段,在日常飲食中要做到三少三多。
三少
(1)少食
即限製進食的數量。心髒病人多半體重超重,因此應有意識地控製每日熱量攝取,減輕體重。每日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加重胃腸負擔,引發心髒病。
(2)少脂
即盡量少食用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油類、肥肉類食品、動物內髒等。過多的脂肪會造成肥胖、高血脂,長期高血脂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製脂肪攝入。膽固醇多少直接影響人體健康,過高會誘發冠心病、脂肪肝、高血脂等病,應適當加以控製。在飲食方麵,應避免動物性食品,少吃肥肉、奶油、黃油等脂肪類食物,少吃動物肝髒、腦、魚子等膽固醇高的食物。
(3)少鹽
即《內經》所說的“心病禁鹹”。食鹽過多,會導致鈉水瀦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髒負擔,從而引發心髒病,因此每日食鹽量最好不要超過6克。
三多
(1)多補充膳食纖維素
膳食纖維素是一種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物質,但它能促進膽酸從糞便中排出,減少膽固醇在體內生成,有利於冠心病的防治。纖維素主要存在於蔬菜中,以竹筍、梅幹菜、芹菜、韭菜為代表,糧食作物中以黃豆、燕麥含量較多。
(2)多補充維生素
豐富的維生素有助於心髒健康。如維生素C能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還能促進膽固醇生成膽酸,從而降低血中有害的膽固醇。維生素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飽和脂肪酸發生過氧化,保護心肌,預防血栓。維生素PP(即尼克酸、煙酸)能擴張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還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綠葉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肉類、穀物、花生、酵母中富含維生素PP,油脂、豆類、蔬菜中富含維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