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英國牛津大學曆史學家德伯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中國人在康居城見到的士兵列於城門兩側的陣列,是典型的羅馬陣列——龜甲形攻城陣,這種陣列世界其他軍隊中都不曾有過。士兵使用的是長方形盾牌,盾牌的正麵呈現圓凸狀,手持盾牌的士兵並肩站在一起,這種景象若用一個典型的中國平麵繪畫者的眼光來看,跟魚鱗很相似。後來,他又以《古代中國的一座羅馬古城》為題,撰文寫道,當年甘延壽、陳湯在這次戰爭中斬郅支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00人,生擒145人,降虜千餘人,並把這些人分配給了周圍參戰的15個小國。他說,生擒的145人就是布陣的“百餘人”,他們見到郅支人兵敗後,就停止了抵抗。他們被安置在一個特設的邊境城鎮中。這座中國境內的羅馬城,直到公元746年之前一直存在著。
這支羅馬軍隊是怎麼來到東方的呢?澳大利亞曆史學家戴維·哈瑞斯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研究,他得出了與德伯斯相近的結論。據他掌握的材料,在公元前60年,羅馬的龐培因戰功受到了元老院的獎勵。可當他回到羅馬時,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已沒有了地位,雖在表麵上看,他與愷撒和克拉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但實際權力則掌握在後兩人手中。公元前55年,出任敘利亞總督的克拉蘇,因缺乏為羅馬人所敬重的軍事上的建樹,不顧手下人的反對,急不可耐地發動了對帕提亞的戰爭。公元前54年,他率領4萬多人的大軍,入侵帕提亞,雙方在卡雷展開了激戰。戰鬥開始後,羅馬人就處於劣勢。帕提亞人以優勢兵力包圍了羅馬人,箭發如雨,羅馬人為了抵禦利箭的進攻,隻好組成方陣,把盾牌立在周圍。這是典型的羅馬戰術隊形,即送鎖盾龜甲形攻城陣。而帕提亞人卻有辦法破壞他們這種陣法,他們從盾牌的上方或下方射入利箭,造成了羅馬人的大量傷亡。在這場戰鬥中,克拉蘇死在了戰場上,有1萬多人喪生,1萬多人被俘,有近1/4的人逃到敘利亞。剩下的一小部分,由克拉蘇的兒子率領,經過10多年的輾轉遷移,最後成為北匈奴的附庸。公元前36年,漢軍與匈奴一戰之後,他們便在中國境內消失了。這就是這支羅馬軍隊的來曆。
但對上述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1962年,華裔曆史學家餘英時在他的英文著作《漢代中外經濟交通》中,對上述說法進行了駁斥。他認為,根據漢朝製度,設縣至少要有幾千人口,隻有145名羅馬軍人是不可能設縣的。而台灣秦漢史研究專家邢義田對上述兩種意見不置可否,認為誰是誰非一時還很難確定。
戴維·哈瑞斯認為中國的羅馬城還是存在的,必須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為此他於1989年再次來到中國。他與蘭州西北民族學院曆史係的關意權和在蘭州大學任教的前蘇聯專家弗·維·瓦謝尼金合作,在一份公元前9年的地圖的幫助下,確認了“羅馬城”位於蘭州西北約300千米的永昌鎮附近,並準確地找到了這處廢墟。但他找到的到底是不是羅馬城,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18石頭城是非洲黑人創造的嗎
1980年南部非洲又有一個國家宣布獨立,她就是津巴布韋共和國。津巴布韋其含義為“石頭城”,為什麼用它來命名呢?原來國名是取自國內的石頭城遺址。
16世紀初,萄葡牙殖民者入侵南非時,已經風聞津巴布韋石頭城的故事。1868年,德國探險家卡爾·毛赫潛入石頭城勘察,被當地酋長捉住,一無所獲。1877年,他再次潛入,將石頭城的方位標注在地圖上,搜刮了一些文物,回國後向世界宣布了這一“偉大發現”。消息傳出,西方殖民者蜂擁而至,將珍貴文物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