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族企業上市的演化經濟學分析(1 / 2)

家族企業上市的演化經濟學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江瀚

【摘要】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研究,近年來頗受國內外學者關注,已有不少優秀的研究成果麵世。與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重點分析家族企業上市這一更加微觀化的過程,包括家族企業上市的驅動力和上市之後企業治理結構的變化,闡明了中國家族企業上市的路徑和機理。

【關鍵詞】家族企業 上市 演化經濟學

一、問題提出

演化經濟學是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派,常常用於分析企業發展的動態過程。筆者運用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分析家族企業上市,著力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家族企業上市的驅動力,即家族企業為什麼要上市;二是上市之後企業治理結構的變化。這兩個問題構成了家族企業上市的完整過程,也是最為突出的問題。運用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可以更為係統的分析這些問題,一方麵豐富了演化經濟學理論本身,另一方麵也為研究家族企業的上市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二、家族企業上市驅動力分析

企業上市起因於企業環境的改變。雖然企業環境的變化離不開組成環境企業的活動,但歸根到底企業演化史發生在環境變化的框架內的。一個有效率的治理結構安排是外部社會製度環境的函數, 中國現實的社會環境仍是一個典型的社會轉型階段, 家族企業麵對的不僅是社會信用匱乏、法製不健全、政府效率低下, 競爭行為不規範,政策性歧視等外部問題,還有企業內部員工機會主義行為和失信行為帶來的潛在威脅。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企業麵臨的是融資資源和管理資源的限製,更是企業自身的衰退。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向外尋求資源,本著一種適應參與的態度作為市場主體對環境做出反饋,這種係統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即企業與環境協調演化的基礎,並在此過程中導致企業的組織智能。

家族企業發展的慣例是向內部或是泛家族化搜尋資源,也就是說家族企業建立初期,所需要的資本大多都是從家族內部籌集,包括財富資源和人力資本。企業這種慣例在發展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之後曆代繼承者按照這種發展模式繼續發展。但是這種有限的資源,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容易耗費殆盡,阻礙企業發展。在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所需資金,也很難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籌集,這來源於政府的限製和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家族企業開始公開上市尋求資金來源,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於是成熟的家族企業的慣例逐漸變異,上市是其製度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伴隨著其他部門的創新,企業最終可以借助公開上市的手段獲取一定的發展資源。但是上市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上市過程中企業伴隨著很多問題,如管理權與控製權的分配問題,治理問題,企業麵對的就是選擇的問題,即企業對上市後帶來的種種影響進行篩選,將對企業產生正效應的製度留下,並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慣例。在變異和選擇的過程中,如果企業不能正確處理好變異給企業帶來的問題,並且選擇失誤的話,上市的過程就可能對企業產生負麵效應,並且導致企業的加速衰落。

在這種機製的傳動上,企業演化經曆的是從外到內再回複到外的作用過程。企業上市的演化先有一定的企業環境作為變化的外部基礎,然後才有企業的創新以及有意識的企業的相繼學習和模仿,這些行為是企業已有規則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又改變了內部某一部分規則。許多市場選擇和強化的創新,由於其先進和合理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上市的成功),從而演化成為一種新的固定的模式反饋到外部環境中,誕生一種新的慣例。

三、上市後治理結構問題

企業的治理分為內部與外部(微觀治理與宏觀治理)。在內部層麵,企業治結構的根本基礎就是具有多種主體意識和決策能力的管理者,體現在家族企業中就是家族企業的主體,比如“家族成員、家族企業創業者、家族參與管理成員、非家族股東”。目前的研究表明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這三層結構才是企業治理結構中最具生命力的主體。這些主體在與企業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普遍的刺激——反饋原則,能夠根據行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為規則(行為主義理論),以適應客觀環境。在外部層麵,由這些主體組成的公司治理機製係統,將在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家族企業治理機製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表現在宏觀係統中的分化、湧現等複雜的演化行為。因此,傳統的家族企業治理理念和方式需要進行改變或調整。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家族企業現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一股獨大”問題,這與文化傳統有關,家族還是想要牢牢把握住企業的控製權,其控股比例普遍大於60%,因此可以享有絕對的一票否決權,其他股東根本無法製衡,而且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也被家族成員所控製。因此決策失誤風險無法降低,管理能力水平也無法提高。家族內部的矛盾甚至會帶入公司管理中來。更有甚者會通過低買高賣等非公允的關聯交易轉移上市公司資源到自己手中,掠奪中小股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