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全球經濟空前發展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真正崛起不僅是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崛起,而且也包括生態上的崛起即綠色世界的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就要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物質變換的順利實現就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於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維護自然生態的動態平衡。根據馬克思主義物質變換的思想,要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減少經濟發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程度,就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相對於產業內部而言,綠色經濟的實現方式具有多樣性,我們要減少高能耗、高汙染、低附加值的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在中國國內要調節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也不能忽視產業間的物質變換。隻有產業之間的物質變換進行的順暢,物質資源消耗減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因此,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既要大力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又要促進第二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減少物質消耗。
(三)改善國際經濟物質變換,致力於生態環境建設
要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不僅要調節國內經濟的物質變換,還要重視改善國際間經濟的物質變換,維護國際間物質變換的動態平衡。中國一直追求“經濟增長至上”,長期依賴外國的科學技術,科技開發率低,總是“中國製造”而不是“中國創造”,“中國製造”雖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推動器,但很大一部分“中國製造”卻也嚴重危害了中國的生態環境。中國要改變一味重視經濟增長而實行的外發式的發展模式,不能為取得短暫的、一時的經濟利益,而利欲熏心、不顧一切、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眾所周知,工業文明的能源基礎是以化石燃料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這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不可持續的,從大自然界中獲得的物質能源無法歸還給大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受阻。目前,在信息時代,各個國家推崇的是以非化石燃料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中國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發展低汙染的生態經濟,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受阻為物質變換順暢。
但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采取了以出口為導向,以外資為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向境外出口了大量農產品、工業製成品尤其是發達國家借助於中國要發展經濟的時機,向其轉移資源消耗多的工業,甚至多種戰略性資源都以礦產品出口的方式直接流向國外,導致了物質資源的大量流失。因此,要改善國際經濟的物質變換,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減少對外向型經濟的依賴,將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國內需求上。刺激內需,提高內地居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才是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實現國際經濟間物質變換平衡的必然選擇。
三、結語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變換思想,對於探索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合理調節國內及國際經濟間的物質變換。以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共同進步、協調發展、共存共榮。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順利實現就能保證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及中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受阻則會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就會出現生態危機。所以,一旦發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不順暢,就應該修複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裂縫,致力於建設更適合我們生存、生活的生態環境。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變換思想,在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成為社會焦點問題的中國無疑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