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發展新常態“第一次”(3)(1 / 2)

11月8日,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在提出一年多後,“一帶一路”倡議已從理念設計、總體框架到完成戰略規劃,開始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曆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它貫穿歐亞大陸,東連亞太,西接歐洲。

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合作的空間巨大。2013年,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4。從國內發展的視角分析,長期以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中國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打破了傳統經濟特區、自貿區等點狀、塊狀的發展模式,橫向貫穿東中西部,縱向連接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加強了省區之間的互聯互通,有利於產業的轉移和承接,推動產業升級。

同時,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

從對外開放角度觀察,“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重大成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不慢,但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程度低,基礎設施差,對於互聯互通建設的需求很大。

他進一步解釋說,“一帶一路”可以看作是中國資本輸出的一項戰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5萬多億美元的對外金融資產,而對外直接投資大概隻有5000億美元,資本的配置不夠合理和多元化,“隻有資本走出去,產業鏈才能走出去,完成中國‘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在亞洲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的背景下,如何鞏固和平發展,凝聚亞洲國家的共識和力量,增強“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理念,是亞洲國家麵臨的共同課題,“一帶一路”有利於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

張燕生認為,“一帶一路”落地首要之務在於互聯互通建設,互聯互通不是單純的公共設施建設,而是基礎設施、製度規章、人員交流的三位一體,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的共同推進,是立體化、全方位的聯通。

正如11月4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發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具有深厚曆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麵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製機製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範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