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財富增長模式
——不承擔風險又不善於分享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財富擁有者。
■金岩石
2015年6月12日,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員們為族長戴維·洛克菲勒慶賀百歲壽辰。媒體意外披露了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總量——約32億美元。時到如今,3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00億)的身家已不算是富豪了。
控製著全球金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又有多少財富呢?盡管這是羅氏家族的絕密信息,媒體還是挖出了一些蛛絲馬跡。羅氏家族的金融業務依然是家庭作坊式的財富辦公室,一年納稅收入1億多美元,尚不及他家經營的拉菲紅酒收入高。
刷新舊有財富觀
資本家的時代早已謝幕,企業家和投資人的時代取而代之。企業理論中最被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財富源於分享。企業家最主要的優勢是分享機製,因為在現代社會,分享所創造的財富遠高於榨取剩餘價值的利潤。
如果財富來源於有效勞動,利潤來源於剩餘價值,那麼有效勞動是有限的。財富不可能有爆發性的增長,也就沒有了企業家的時代。人們發現,企業家創造的利潤主要在於創新。由於創新必然要挑戰風險,企業家的創造主要是風險財富。風險是無限的,風險財富具有無限性,而創新打開了風險財富之門。勞動財富有限,風險財富無限。此外,還有一種財富來自於可分享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什麼資源越賣越值錢?
一個簡單問題是:市場中有沒有越賣越多(越多賣越值錢)的資源?答曰:有三種。其一是數據,其二是股票,其三是思想(包括音樂)。
數據是無限的,所謂大數據(BigData)就是數據量的增長超過了人腦處理信息能力的極限。醫學研究證明,最聰明的人腦可同時處理大英百科全書5倍以上的數據,但在現代社會,任何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都可能涉及百科全書5倍以上的信息量。互聯網的價值和IT本身的關係並不大,關鍵在於兩個基本定律:其一是摩爾定律——芯片的功能每18個月增加一倍;其二是麥卡姆定律——網絡的價值與其終端的數量成正比。由此演繹,數據的使用者越多,或者使用頻率越高,數據的價值就越高。所以IT的價值有限,且多半隻會增加成本。由於數據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大數據技術(簡稱DT)的價值體現為:信息作為商品,使用者越多往往越值錢。
股票的價值代表未來的預期,而預期是無限的,所以高成長公司的股票上市後會越賣越多,越賣越貴,越多賣越能賣得更多。模仿麥卡姆定律的說法是:股票的價值與其投資人的數量成正比。因為參與股票交易的人越多,股票交易的頻率越高,公司的市值往往就越大。
所以企業家不同於資本家,企業家並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甚至還會放棄利潤而主動追求市值最大化。
簡而言之:資本家獨占,企業家分享。公司市值可分享的屬性會產生兩種驅動力:其一驅動投資人主動承擔風險,從而驅動風險財富的增長;其二驅動團隊核心成員分享企業的未來,從而驅動可持續的創新。
思想更是無限的,如今經濟學家發現,最本源的市場是思想市場,最完美的社會是開放社會。開放社會中的思想自由翱翔,才有“創客”和企業家之間的相互欣賞,讓思想的無限性通過企業家的創新轉化為無限的財富。思想和音樂一樣,音樂因為流行而升值,思想因為傳播而有信仰,像信息和股票一樣,思想的價值與其信奉者的數量成正比。
企業家的優勢在於讓思想的價值通過信息的流動轉變為消費者需求,再通過公司上市的股票創造無限的預期。企業追求的市值最大化,不僅打開了風險財富之門,而且開通了財富分享之路。在財富的創造與分享之中,信息在流動中創造預期,預期在交易中創造價值,思想在創新中產生財富。所以,那些既不願意承擔風險又不善於分享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財富擁有者。
【責任編輯】鄧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