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鐵壁!平遼之戰(一)(2 / 2)

然而畢竟年逾古稀,且為帝國重臣,故而朱建特許其一專列,自南向北,來往京師、通州、薊州、玉田、豐和、永平,至山海關,其後入前屯、寧遠、錦州,卻是一路無阻,一如一馬平川。

卻說此間,皇帝在山海關外閱兵,孫承宗為其閱兵保駕護航,山海關外,星羅密布的軍隊防禦,卻是隻有皇帝此行的安全。

而閱兵結束,皇帝並未回京師,而是折轉山西,巡查民情,不過臨行之前,孫承宗卻是接到皇帝的一份密旨。

火速調令京中火炮兵團秘密屯駐山海關,並與孫承宗以節製大權!

對於這樣的一則密令,久居軍旅,孫承宗卻是明白,皇帝即將要有大動作!何況乎,火炮乃是國之重器,京中火炮兵團更是帝國重器之中的重器!

火炮兵團由三個旅、兩個直屬團、一個後勤團組成,依次為野戰炮旅、山炮旅、榴彈炮旅,外加一個擲彈筒團、一個連環機炮團和騾馬後勤團。

這些個火器的力量,足以覆滅無數個城池,而如今皇帝密令將這些個深藏在皇城中的國之重器秘密調往山海關,孫承宗卻是明白,皇帝此前所言帝國之內,諸將若是擅自出兵者!斬!

不過都是給外人看的,相反暗中雲集重兵於山海關,那麼隻能有一個目的,蕩平後金!

至少在孫承宗看來是這般的,那麼身為總理遼東事務大臣,孫承宗卻是明白,此間自己肩上責任之重大,一則,秉承皇帝旨意,暗中操練,二來,還需安撫諸將心中情緒,且不可對外露出絲毫舉兵的跡象。

所以,自打皇帝的命令下達之後,孫承宗便是啟程,先出關外,奔赴寧遠,再轉由錦州,之後由海路,奔赴登萊,接著與袁可立一道前往東江。

除了安撫諸將人人思戰的心理之外,便是勸解諸軍加緊操練,勿要鬆弛,隨時準備大戰的準備!

要說東江還好,畢竟不久前靖海軍與陷陣軍聯合曾是一舉攻占耀州、海州,這些個日子全軍整頓,對於皇帝的旨意,卻也正好滿足眾將休整的意願。

但是寧遠-------錦州一線卻是讓孫承宗有些頭疼,一來,寧遠一線多是孫承宗舊將,對於老帥,那自然是有抱怨說抱怨,有不滿說不滿,二來,關寧軍這些年來,雖是時常有小規模的戰鬥,但是大軍就不聞戰鼓聲,卻是早就憋了一股子勁,尤其是聞聽東江不久前的大陣仗,這些個家夥那是一個個心急如焚,恨不得立馬出兵,攻取義州、廣寧,再一舉搗毀建州老巢盛京城!

而偏偏就在此刻,皇帝竟是下了旨意,但凡諸軍若有擅自出兵者!斬!

故而剛剛一踏入寧遠城,這請戰的舊將那是一批接著一批,所幸的是,這些年帝國軍隊改革,所有軍中基層隊、連之中設立皇黨組織,選由帝國政治學院畢業的人才為基層皇黨委員,故而麵對皇帝的旨意,下層軍官以及士兵之中卻是基本沒鬧出什麼岔子。

而至於那些請戰的宿將們,孫承宗卻也隻能好言慰藉,至於皇帝將有大舉動則是萬萬不能透露的,畢竟人多口雜,難免會有消息流出,若是誤了皇帝的大事,孫承宗卻是萬死難辭其咎!

所幸的是,孫承宗畢竟乃是元老宿將,遼東軍中頗有威望,更是為帝國軍事委員會大臣,他的一番慰藉卻也或多或少能夠安撫這些戰將的焦急的情緒。

其實說到底,諸將請戰並非是對戰爭的狂熱,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將領,但是大多數的請戰將士,卻更多是為了一份榮耀,是為帝國對他們的承認!

所以孫承宗以帝國軍事委員會大臣的名義視察,卻也一定程度上予以他們寬慰,何況此間孫承宗此行第一站,卻是他們寧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