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兆琳出身於書畫氛圍頗濃的慶陽。他給人的印象,真誠而誠實,勤奮而聰明,為人處事皆一絲不苟。他沒有大的知名度,隻是一個工作之餘以書法為生的當代青年。他一步一個腳印地習字、學印,這幾年經常抱一卷習作來請教,眼看著他進步很快,我打心眼裏為他高興。特別是他一些頗具北碑意味的榜書作品,厚重有韻,情縱意張,氣勢奪人,時不時在書法展賽上亮相、獲獎,每每讓我為之興歎。他的書法一板一眼,路子、風格都十分傳統,始終堅守著慶陽地區較為普遍的北碑之風,作品質樸蒼勁,嚴謹率真,情真意切,不求浮華也不追時風,依稀有一種堅忍不拔還不願服人的踔厲精神流淌在渾厚有力的線條之間,充滿著藝術生命的靈性和書法審美的意趣。正像羅丹《藝術論》所言:“美隻有一種,即宣示真實的美。”
書法是書家生命體驗和情感釋放的過程。學習書法如同登山,不是為了衝頂,而是在汗水落地的聲韻中體味那種艱難困苦的滋味。曆史地來看,古代那麼多大書家,沒有一個是抱著立誌成為書法家的心態去進行筆墨實踐的,他們隻是把書法(或繪畫或其他學問)視為一種怡情修性的興趣愛好,於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練就了藝術真功,從而成為名垂青史的書法家的。誰都知道,學習書法首先是牢記趙孟頫所謂“用筆千古不易”,要熟練地掌握結體、布局、用筆、用墨等技法,特別是掌握用筆的方法;其次是要有一種洞察書理的感覺和慧眼,不斷拷問自己對書法真義的理解和審美追求,否則就沒有資格去侈談修養、境界之類。勾兆琳名雖不響,但他始終有一股子刻苦研習的勁頭,不卑不亢,在認認真真地鑽研書法,僅此一點就值得大家學習。他說,作為一個初學者,隻有認真摹碑臨帖,紮實打牢基礎,才能積蓄能量,厚積而薄發——“積學以儲寶”哈。學習書法是件令人“割不斷、理還亂”的苦差事,光是浮光掠影地聽聽看看,永遠不可能寫出好的作品。他如是說,也如是做,勤奮吃苦,悟性也好,所以我相信,他一定會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成績、走向成功的!
讓我們都來祝福他!
2012年11月5日夜於半翰齋燈下
紙上流香詩意動
——序《鳳翔縣書畫作品集》
癸巳年臘月初,縣領導帶著縣委縣政府的殷切希望和囑托,來蘭州慰問寄居隴上的鳳翔鄉黨,並囑我為《鳳翔縣書畫作品集》寫篇序文。作為披了多年“書論家”外衣的一個家鄉人,我深諳縣領導的重視程度和抬舉之意,便欣然從命。於是認真翻讀作品集稿本,不揣譾陋,談點拙見,算是一陣開場鑼鼓。
憑直覺,這個展覽是鳳翔縣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一個展覽,可以說是對鳳翔書畫創作水平進行了一次既縱向又橫向的全麵大檢閱。這本集子所收的作品,也清晰、全麵地反映了鳳翔書畫藝術家的創作風貌。總體上看,這本作品集大致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參與展覽的廣泛性,書家畫手眾多,前輩的、時人的,專業的、業餘的,城裏的、鄉下的,當地的、外阜的……各個層次都有,堪稱上下裏外男女老少齊顯身手了;二是創作題材豐富多樣,既有唱詠祖國河山壯麗風光的,也有謳歌人民群眾勤勞耕讀的;既有書寫古代詩詞歌賦的,也有描繪當今現實生活的,筆墨心聲曆曆在目;三是書品多於畫作,就創作水平言,似亦旗鼓相當,放在全國範圍作橫向比較,除過一些名聞遐邇的書畫先進縣區外,在當下同等層麵的書畫展覽中顯然已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