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預警:一大波“韓流勢力”占領中國銀幕

最近半年,中韓合作電影的消息越來越多。周迅、佟大為、鍾漢良、張梓琳主演的電影《我的早更女友》將於賀歲檔上映,該片的導演就是曾執導過《我的野蠻女友》的郭在容。此外,由池珍熙、陳意涵、陳學東主演的《壞姐姐之拆婚聯盟》剛剛殺青,導演金泰均曾憑借《狼的誘惑》捧紅了薑棟元。繼前幾年“重金邀請好萊塢大咖出演國產片”的熱潮後,新的“韓流勢力”再次撲麵襲來。由韓國CJ公司出品的《奇怪的她》曾連創多項韓國影史記錄,《重返20歲》則是它的中國版姐妹篇。據製片人介紹,籌建劇組的過程中除劇本來自韓國外,導演、演員等主創成員幾乎都是中國人,隻有鹿晗沾“韓流”的邊。

為啥合作?韓國缺錢缺市場 中國缺人才缺故事

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提到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韓國本土電影市場太小,迫切需要向外擴張。一邊是韓國電影人表示出想進來的願望,而另一邊的中國市場也做出了列隊歡迎的姿態。《分手合約》製片人、新線索電影公司老板齊霽認為,中國市場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好的創意,另一個是專業技術人才。

“說白了,中國需要的其實就是內容,好的創意、好的故事、好的劇本。”齊霽說。相比之下,韓國的導演、編劇可能沒那麼大名氣,但他們比較職業,能完整按照電影工業的生產標準和流程去推出產品。這也正是韓國導演雖然名不見經傳,作品卻票房大賣的真正原因。他們是按觀眾需求去生產產品,而不是導演的個人表達和奇跡創造。

合拍隱憂:韓國導演能否堅守節操不學壞?

對中韓合拍熱,我們自然有很多美好期望。無論是能在電影院裏看到令人神清氣爽的韓國歐巴,還是看到有才華的導演能拍出真正好看的中國故事,想想都是不錯的事情。但雙方的深度合作到底有沒有風險呢?

《協議》一度被看作是中韓兩國電影交流和合作的全新開端。但多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的《協議》還隻是一份框架,並沒有相關細則,因此與以往相比並沒有太大實質性改變。

還有業內人士擔心,韓國電影人雖然有底線、有原則,不想賺快錢,但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在中國這種“拚命賺錢”的大環境中呆久了,任何人都難免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