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欠下的電影票
專欄
作者:張佳瑋
直到周星馳的話題甚囂塵上,互聯網才開始醒覺了一個事實:《大話西遊》的台詞被所有中文互聯網使用者抖摟了十幾年,但當年兩部在香港合計票房剛過4000萬港幣,大陸票房更遠不到此數;唐伯虎在上億塊電腦屏幕上,點了天曉得多少次秋香,挨了風華絕代的石榴姐一拳更得以天文數字衡量,但走進電影院仰頭聽周星馳唱“烤雞翅膀我喜歡吃”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午夜在宿舍裏,一麵吃泡麵一麵看《食神》垂涎黯然銷魂飯的學生黨;看著年輕時的張柏芝一身學生裝在《喜劇之王》裏驚豔回頭的宅男;使著《國產007》裏“唏噓的胡渣”來抖機靈逗女孩笑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是如此。
那些年,我們欠了周星馳許多電影票。所以某種程度上,《西遊·降魔篇》裏《一生所愛》,像是個招魂咒語:“所有看過《大話西遊》的人,老老實實回來貢獻你們當年應交的那份票房吧!”
當然,非隻周星馳如此。
《肖申克的救贖》為渴望自由的人們打了數以億萬計的雞血,如果每個人每說一遍“有的鳥是管不住的”就給摩根·弗裏曼付一美分,大概也夠他老人家把肖申克監獄買下來了。但事實是,當日這片子,北美票房2834萬美金,剛剛超過投資額而已。《搏擊俱樂部》,愛德華·諾頓、布拉德·皮特和蒂姆·波頓他太太使盡渾身解數,投資6300萬,最後收回剛剛過億的票房。《重慶森林》給了那麼多文藝青年欣賞少年金城武、汗衫梁朝偉、金發林青霞和王菲北京話的機會,最後票房是767萬港幣加60萬美元。當然,還有CCTV最愛的老片兒:《青蛇》,1993年以王祖賢和張曼玉的無敵搭檔,配合黃沾和雷頌德的音樂製作,949萬港幣,當年香港票房第40位。《瘋狂的賽車》票房過了一億,但很少人會記得,徐錚在裏麵貫口般的“地下CBD人生後花園”,以及那句成為經典的:“有木有。”
有些偉大電影的票房看來不大好,是因為通貨膨脹之故。《亂世佳人》票房4億,但那是1939年。《教父2》票房4700萬美元,但那是上世紀70年代。這樣的故事可以原諒,但更多電影,比如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到1000萬台幣,則是類似於上麵這些故事:觀眾的眼光有其滯後性。在文藝領域,乃是恒久不變的話題:當日不暢銷,後來成大名。卡夫卡、梵高、《公民凱恩》,都是這樣的故事。當然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那是難免的。法國人看畫家受窮多了,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會規定,藝術品每一次被轉賣,原創作者都該得到一次利益分成;但是偉大電影們沒那麼幸福:《搏擊俱樂部》因為口碑太好,DVD出租一度創了記錄,但這些數字,加不到票房上去。所以,你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甲方乙方》這個用過的哏,要被翻弄出來再一次《私人訂製》—《甲方乙方》票房不過3000萬,《私人訂製》則是7億。你說《私人訂製》的票房有水分?那多出來的,就是懷舊稅,是那些年我們通過電腦硬盤播放的那些未遂票 房。
稍微想象一下,如果那些電影放在今時今日,會發生些什麼?《大話西遊》換在2014年上映,微博會奔走相告“大家說@周星馳 和女主角們是不是都有曖昧啊?”“藍潔瑛、朱茵和莫文蔚哪個更美?”“羅家英的《ONLY YOU》音頻下載!”“大家誰來給我分析一下這個電影的情節先後啊,看迷糊了!”《霸王別姬》在2014年,會讓朋友圈刷滿“段小樓究竟知道不知道?”“大家覺不覺得張國榮和鞏俐是相愛相殺?”“葛大爺的法庭戲帥爆了!”《青蛇》在2014年,會讓各大論壇蹦出無數“十個細節證明青蛇和白蛇是蕾絲”,“趙文卓的肌肉太好了”,“Cosplay青蛇白蛇造型”的帖子。然後無一例外的,新聞標題會閃出《某某電影收官,票房十X億破紀錄》,諸如此類。
真會如此嗎?不知道,也許隻是我良好的願望。畢竟,在這個“看了這麼多票房七八十來億的電影,卻覺得找不回以前看電影感覺”的時代,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象一些過去的老電影。有些以前沒看懂的好處,經過時間淘洗才會明白,就像經過時間,許多人才知道自己究竟多愛周星馳。你會希望回到過去,把曾經欠的那些電影票—如數還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