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電影塑造好世界觀
國外
作者:王筱禕
看體育類紀錄片是為勵誌
更喜歡一些真實的運動、體育類紀錄片,比如《飛越邊緣》(Beyond the edge)。這是講述地球第一人登頂珠峰的真實紀錄片。因為其真實,所以觀感比看大片甚至都刺激,它們最大的意義也在於勵誌。
馮小剛導演拍的就是“大眾電影”
導演群體中其實我個人挺偏愛馮小剛導演,因為他的電影很接地氣,就是那種離你的生活很近,所以會有碰撞的感覺,大眾也容易看懂。《1942》其實也挺接地氣,但是是曆史的接地氣,許多人不喜歡,最主要是因為不習慣馮導突然切換了風格吧,但任何藝術從業者都希望自己能從上一個階段中向前走一步吧,我個人表示很理解。
坦白說我近幾年對國內電影不是特別感冒,尤其是從對青少年引導層麵。電影走商業路線其實沒錯,但青少年作為電影消費的一大受眾,且是在最容易受引導、影響的年紀,很容易就營造了一種跑偏的世界觀。這個可能會毀掉一代人。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一定要讓每個青少年都中規中矩,最重要還是健康、樂觀、陽光、積極、向上。以正能量的世界觀做基礎,這個世界也才會更美好吧。
男人可能都有超級英雄夢
國內片子很多時候很喜歡觸碰懷舊題材,我個人口味一般不太喜歡懷舊與訴苦,有時候甚至會有種無病呻吟的感覺,看完後如代入感太強,可能會滋生沮喪情緒,這不是我想要的。另外熱愛運動的男人可能都會喜歡正麵、勵誌、力挽狂瀾的角色吧,也許。
《小兵張嘎》歡樂多
中國早期許多黑白電影都已很有審美高度,印象最深的《小兵張嘎》,融合了抗戰、兒童片成分,裏頭很多幽默成分演員演得非常到位。嘎子扮演者安吉斯的表演在我看來應該能得奧斯卡獎了,同樣作為童星,他的演技不比秀蘭·鄧波兒遜色。但很遺憾後來沒怎麼見過這位演員露麵,據說是因為一些曆史原因。
從前對電影的定義就是:沒有續集。看完了就看完了,但現在很多大片都有續,所以能飽含一些念想,比如我現在很期待《速度與激情7》。平時我比較熱衷動作片和戰爭片,因為熱愛其中的正義感。電影對我來說是重要的精神度假方式,我很在意它能給我傳達什麼精神和力量。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是《孤獨的幸存者》,美國片,講海豹突擊隊在阿富汗被伏擊的真實故事,畫麵很震撼。但希望這世界平和一點,因為人類需要和平。
關於F1
F1讓我感觸良多。塞納是F1的代表,我很仰視他,但對我個人職業生涯影響最深的是舒馬赫。可能這是因為我小時候接觸F1時,塞納就已經去世了吧——當時是舒馬赫法拉利的時代,現在聽說他已經回家休養了,希望他可以早日康複重回賽場。
我沒有狂熱喜歡的車手,但我個人覺得漢密爾頓和阿隆索是目前F1裏最優秀的車手。我是否還有機會進F1,坦白說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作為奧迪車隊車手,我的首要職責就是代表奧迪車隊把比賽練好,在賽道上跑好。未來會如何,其實不在我的掌控之中,我能掌控的,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最好的自己,為中國賽車盡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