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首先要偷到學生的“心”(1 / 2)

教育首先要偷到學生的“心”

多媒體之窗

作者:董唯佳

《重慶時報》曾經刊發一篇令人深省的文章:老師吹亮煙頭燙得學生手臂上出現血淋淋的傷。而幾名學生竟異口同聲說:“老師是為了我們好!”文章後麵的留言裏,有網友在強烈譴責當事老師的過激行為的同時,還痛心不已地將受虐學生稱為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屬於一種心理疾病,因1973年發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次劫持人質案而得名,其顯著特點就是受害者屈從於暴虐甚至對施暴者感恩戴德。研究顯示,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

受虐學生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到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學生接觸教育的第一對象就是教師。教師這個職業在充滿艱辛的同時也造就了幸福。有人說教師這個職業是精神的富足者。其實,他們不理解精神的富足就是在無限艱辛中取得的歡樂。那麼如何做到精神富足呢?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心,並且偷到學生的心。讓學生在情感上會依賴並接受教師。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象間接成為教育的一種良性手段。

一、給學生陽光般的關愛,換取學生的愛

學生是教育的基礎,教師是教育的核心。育人先以愛為主,師德尤為重要。隻有給學生陽光般的關愛,隻有讓學生感受到陽光與愛心,他們才能以充滿陽光的姿態去自強自立,成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教育是博大精深的愛,也是充滿智慧的愛。教師應該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豁達精神。因為學生天生就具有模仿與吸收的能力。借助這種模仿與吸收,學生會習慣性的接觸周圍的事物,並從印象與記憶中獲取情感,並養成固定的行為模式。所以,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學生在積累中掌握對大自然以及社會的認識,並且在親身的感知與接觸中,麵對生活。比如學生的表達有時候是成年人不能接受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的遊戲中或者聆聽故事中,引導學生富有健康向上思想的想象,讓想象富有個性。

其實,學生都像孕育在土壤中等待發芽的花種,一旦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就會萌動。老師對他的尊重、讚賞和期待使他敏感地體察到一種友善的、誠摯的關愛,他會本能地感覺到那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在召喚他們,心靈就會無拘無束地處在一種愉快的積極狀態,他的潛能和個性就會自由而充分地表現出來。正如西班牙經典電影《捆著我,綁著我》中說的那樣:“我綁架你就是為了讓你有機會了解我,因為我肯定你會愛上我,正如我愛上你。”所以,有了春光的召喚,就會像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那樣,讓學生情感上情感上會依賴並接受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