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將成為踐行雙贏共贏新理念的典範
特別關注
作者:徐冬寧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鼇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明確指出:“隻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要摒棄零和遊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這是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就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提出的重要政策主張,同時也是對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外交政策思想的權威闡釋和鄭重聲明。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同時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近期,國際上尤為關注亞投行的籌建工作,很多人非常支持,但也有一些人表示懷疑,比如,中國是否會借此挑戰戰後國際秩序,亞投行是否會成為中國追逐地區和全球霸權的單邊機構等等。從根本上講,這些疑慮的產生,還是源於用老眼光看問題,反映了長期以來國際關係中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是對中國倡導的雙贏共贏新理念缺乏認識。中國倡導建立亞投行,就是要超越舊思維、踐行新理念,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世界經濟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深度調整期的關鍵曆史階段,把中國自己的發展和周邊地區的發展、世界的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擔負起負責任的大國責任,推動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一、亞投行有助於擴張國際金融危機後陷入萎縮的全球總需求、增加全球有效供給,推動世界經濟複蘇進程。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形勢變化的一道分水嶺。從那時起,金融危機引發的深層次矛盾逐步展開,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全球總需求或者說全球有效需求萎縮。回顧20世紀30年代那場大危機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不能有效應對需求不足的問題,甚至各國還以“貨幣戰”、“貿易戰”等方式對本已非常稀缺的全球總需求展開惡性競爭,那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世界經濟的整體性複蘇將經曆一個多麼艱難曲折的過程。這輪國際金融危機自爆發初期,國際社會就協力擴張全球總需求達成原則共識,采取了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行動,避免了世界經濟急劇惡化和崩潰。但隨著危機深入發展,很多國家麵臨財政困難、去杠杆化壓力增大的局麵,發達國家更多依賴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不是財政政策擴張有效需求,全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美國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國人民幣彙率保持基本穩定的同時,世界上有多達25個經濟體,包括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正在加大量化寬鬆政策力度、推動本幣貶值,一個各國貨幣競爭性貶值的局麵隱然出現。世界經濟複蘇之路充滿挑戰。
早在20世紀金融大危機時,凱恩斯就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並給出了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支持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建議。在應對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時,國際社會進一步發展了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建議。IMF2014年秋季就提出,世界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既包括全球總需求不足,也包括全球長期潛在產出水平下降。在當前發達經濟體需求疲軟、融資成本降低,而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存在基礎設施瓶頸的情況下,增加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在短期內將直接擴張需求,在長期內還有助於提高潛在產出水平,是國際社會應對世界經濟複雜局麵的首選政策工具。2014年11月舉行的APEC北京峰會、G20布裏斯班峰會都突出強調了加強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的主題。但總的看來,這項工作仍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G20宣布成立了“全球基礎設施中心”,世界銀行也發起設立了“全球基礎設施基金”,但發達國家限於國內財政困難等原因,在支持現有國際金融機構提高杠杆率、擴大對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能力方麵缺乏足夠的政治意願和資金能力,相關新倡議、新機製也基本上是虛多實少,資金規模普遍偏小。
中國高度重視加大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努力。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呼籲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實質性擴大全球貸款規模,並向世界銀行“全球基礎設施基金”捐款2000萬美元。同時,中國也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和亞投行倡議,希望通過自身和亞洲域內域外國家的共同努力,搭建一個本地區政府間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台,向亞洲發展中國家提供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公共投資,同時引導本地區和全球範圍內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跟進投入。根據初步設想,亞投行的法定資本高達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亞投行將於2015年底前正式成立並投入運營。亞投行作為世界上第一家專門從事基礎設施投融資工作的政府間多邊開發銀行,將擁有較現有資金機製更為集中、更為雄厚的資金動員能力,且很快就會開展具體項目。可見,中國倡導建立亞投行,是落實國際社會關於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政策共識的一個實質性舉措,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期可以快速有效地擴張全球總需求,改善全球供給能力,助力世界經濟從金融危機中穩健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