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1 / 2)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誌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者能夠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長壽的。

【解析】

這一章雖然隻有寥寥數語,看似淺顯易懂,其實老子向我們展示的是極其深奧的道理。老子強調指出能夠理解判斷外人和外物的人,隻能稱其為擁有世間的庸俗智慧,而通過外事外物反觀自己,從而悟出生命的本來麵目的人,才配稱為有大智慧,也就是明;能夠以武力戰勝別人的人,隻能稱其為有力量,而這個力量是大道所給予的,是大道的生命活動本身的體現,能戰勝自己的私欲和成見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人的私欲是無止境的,而且其危害很大,一個能戰勝自己私欲的人已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是誰,誰是我?這已不再重要。隻有達到了這種境界的人,才能無所不容,萬物皆容,他自然是強大的。

老子在這裏所提出的“知足者富”和我們所說的知足常樂有明顯的不同,我們所理解的知足常樂,是一種很庸俗的所謂的道德教條,和老子的深刻思想大相徑庭。什麼是真正的富?真正的富不是擁有私家豪宅,不是擁有寶馬香車,也不是擁有萬貫家產,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實際擁有什麼,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拋棄私心雜念,拋卻自己的妄想。真正能拋卻私欲的人才叫真正的富有。何謂妄想?我們要善於在具體的事物上體認到大道的生命運行的軌跡,這個軌跡以內的事物就是道給予我們的,是理應得到的,也是我們必然能得到的,而在這個軌跡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我們一旦有了獲得它們的想法就叫妄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是實現了也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即便是我們一時獲得了眼前的少許利益,也不會長久地得到利益,因此可以說是對我們沒有任何益處的,是不可追求的。大道既然生了我們就必然會給予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擔憂本身就是對大道的不理解和不信任,這是違背大道的行為,是會受到大道的懲罰的。我們的頭腦中不去妄想得到什麼,無所謂得到和失去,自然我們無所有也無所不有,也就是真正的富了。

聯係前幾章,我們可以推斷,“強行者有誌”中的“強”,不是自恃武力高強而妄自逞強的意思,而是“自知者明”的“強”,這話怎麼講呢?所謂自知者,就是能以外事外物來反觀自身,從而確認生命的本來麵目的人,這種人十分明確生命本身的意義,他們對於自我和他人十分了解,隻有做到對自己的真正把握,才能徹底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做到“存天理,滅人欲”,在這裏所講的不是要束縛自己的觀念,而是要徹底解放人性。天理和人欲是一對矛盾,它們會互相爭鬥。所謂“天理”就是事物本來的合乎生命自身之道的東西,所謂“人欲”就是自己主觀滋生的不合乎大道的東西,天理和人欲,一是客觀,一是主觀,二者往往會發生衝突,如何克製自己的欲望?這是界定強者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