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文】
道本來是沒有名稱的,這個自然物雖然幽微不可見,可天地不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潤澤萬物的甘露,民眾沒有誰去命令它,它卻能自然分布均勻。天地萬物生,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製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比如道在天地間,猶如江海與小河,小河都要彙入江海。
【解析】
道德在於萬物,而萬物也都受著道德的支配與調節。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麼一切事情都會順其自然,天下安定,人民幸福。然而大道和大德到底是什麼呢?
至於那個大道,我們是永遠也無法給它命名的,沒有辦法用一個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非要用我們能夠理解的概念去命名它,那就是“樸”字。雖然說那“樸”字微小精致,但誰也不能去支配它,或者讓它臣服。或者說,反過來,它卻主宰著人類萬物。
隻要人類中的聖人能夠守得住這個純真的“樸”,那麼天下萬物都會自然而然地為他效勞服務。不僅如此,就連那天與地也會陰陽相交合,普降甘露,澤潤萬物。而那老百姓則不需帝王侯公去下什麼命令,也就自然平均和睦,無爭無奪了。
但是,人類認識的一個最大的特點,也是一個最大的局限,就是必須設立概念和名相。因為沒有概念和名相,我們也就無法進行思維和認識了。所以,對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必須先給出一個概念和名相來,然後才能在我們的思維係統裏進行運作。盡管我們的概念本身就有著很多的問題,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地接近那個最終的真理。所以,誰也否定不了名相的作用和意義,包括老子在內。盡管在強調著名相的局限性,但他一樣卻在運用著名相。因為一旦離開了名相,他自己也就無法講話,我們也就無法聽懂他在說些什麼了。
所以,當人類的認識一開始,也就製定了名相和概念。不過老子的意思是說,既然有了名相和概念,那就不要太分別,太執著於我們自己的認識。要知道我們認識的有限性,所以要適可而止。一旦按照我們自己的認識走得太遠,就會違背那真正的“樸”,從而招致自然的不平衡,造成我們自己的災難。所以,隻要我們知道適可而止,那就不會離開大道之樸太遠,自然也就不會招致災難了。
大道生出天下萬物,但也照樣存在於天下萬物之中。或者說,天下萬物生於大道,但又回歸於大道之中,生生滅滅不偏離大道。說得明白點,就如那天下的千萬條河穀川流,盡管都洶湧澎湃,但卻都回歸於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