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處
【原文】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樂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也;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而使用它,以存心平靜、淡薄為最好(不出於泄私憤,逞貪欲)。戰勝不要自美,如果自美,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將引起天下人的反對),就不能得誌於天下了。正因為兵器是不吉祥的事物,有些人就憎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依靠它。君子平居以左邊為貴,用兵時則以右邊為貴;吉事以左邊為上,凶事以右邊為上。軍禮,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這是說用喪禮來對待。戰時官兵被殺的眾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對待之。戰勝了,要用喪禮來處理這個勝利。
【解析】
這一章和上一章緊密相連,是寫老子對戰爭所抱的態度,他反對戰爭,對兵器進行了犀利的批判,認為兵器是不祥之器,老子把對兵器的看法融入到自己的高深的哲理中,他認為戰爭是有悖於大道的,為得道之人所不為,甚至是深惡痛絕的。
在老子看來,任何個人、集體、國家或者社會,在國家統治者的召集下,手執武器來戰鬥都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行為。因此,應以一種恬淡的心境來參與和對待,即使勝利了也不值得慶幸和讚美,如果表示讚美,就表明是樂於殺人的人,對於所有的喜歡殺人的人而言,或許他們能逞強於一時,但他們絕對不能得誌於天下。老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戰爭頻仍,老子目睹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禍患,各個國家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子站在時代的高度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反戰呼喊,這一呼喊震天動地。
我們習慣上把左邊的位置看成是尊貴的象征和吉祥的標誌,而不祥的事物崇尚右邊的位置。在戰場上,副職將軍居於左,而上將軍居於右,就是說要用辦喪事的規矩對待戰爭,體現了對戰爭的審慎態度,一旦戰事爆發,上將軍會像處理喪事似的來處理,無論戰敗還是戰勝,都采用辦喪事的儀式來處理。
【智慧典例】
從政之道
管仲不動幹戈製服楚
東周列國時期,戰爭頻仍。齊國任用管仲為相,他很聰明,把齊國治理得很好,齊國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國。後來,隻剩下楚國不聽齊國的號令了。齊楚力量相當,要想成為中原霸主就必須征服楚國,征服楚國成了齊國的燃眉之急。
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軍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國。而擔任相國的管仲卻連連搖頭。他激動地對大將軍們說:“齊楚交戰,旗鼓相當,夠一陣拚殺的。戰爭還將用完齊國辛辛苦苦積蓄下的糧草,更何況,戰爭打起來,齊楚兩國幾萬生靈將成為屍骨!”
大將軍們啞口無言,都用探詢的目光注視著曾力挽狂瀾、功勞卓著的管仲,管仲卻不慌不忙,帶領許多人看人煉銅去了。
一天,管仲派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鹿是較稀少的動物,僅楚國才有。但人們隻把鹿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用很少的錢就可以買一頭。管仲派的商人按管仲的授意,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齊商人開始購鹿,三枚銅幣一頭。過了十天,加價為五枚銅幣一頭。
楚國的楚成王和大臣聞知此事後,頗為興奮。他們認為繁榮昌盛的齊國即將遭殃,因為十年前衛國的國王好鶴而國亡了,齊桓公好鹿正蹈其覆轍。他們在宮殿裏大吃大喝,等待齊國大傷元氣,他們好坐得天下。
管仲卻把鹿價又提高到四十枚銅幣一頭。
楚人見一頭鹿的價錢與千斤糧食相同,便紛紛製作獵具,奔往深山去捕鹿,不再種田,連楚國官兵也陸續將兵器換成獵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的時間內,楚地大荒,銅幣卻堆成了山。
楚人想用銅幣去買糧食,卻無處買。管仲早已發出號令,禁止各諸侯國與楚通商。
這麼一來,楚軍人饑馬瘦,大喪戰鬥力。楚成王無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據一方,欺淩小國,保證接受齊國的號令。管仲不動一刀,不殺一人,就製服了本來很強大的楚國,為東周列國贏得了一個安定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