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亡]。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來輔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強。用兵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停駐的地方,田地裏必然會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定有凶荒的年歲。善用兵的要能夠達到基本目的就立即停止,並不因為兵力強大而耀武揚威。達到基本目的而不自大、不誇耀、不驕傲、不自鳴得意,認為戰勝乃不得已,這就是達到基本目的而不自以為強。事物達到強盛之極點,就會走向衰亡,就叫不“道”,不“道”就會很快敗亡。
【解析】
在這一章和下一章裏老子論述的重點都是戰事問題。但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論兵是從哲學的角度,而不是軍事學的角度。講到許多哲學問題時,也涉及軍事,因為哲學與軍事雖非屬於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他著重講戰亂讓廣大人民付出離井背鄉、妻離子散的慘重代價,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為。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發的。
君王在治理天下時,必然有一些輔佐他的人,這些人在輔佐君王管理臣民的同時,也操縱著軍隊,一旦他們過分誇大軍事在整個統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勢必會影響君王的想法,甚至會給君王帶來爭奪天下、窮兵黷武的治國主張,釀成不好的結果也就成了必然,不論是勝是敗都會遭到報應。因為戰爭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戰爭帶給我們的是災難、痛苦和衰亡。
話又說回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軍隊,就會遭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就無法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定祥和。所以老子主張,用兵之道不是為了戰爭,不可以強兵天下;而是為保家護國,為確保人民的安全和政治的穩定而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一旦發生戰爭,必須用兵的時候,也要遵循大道的原則:不過分用兵逞強,隻要達到保全自身利益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且在達到目的以後,不要自滿、不要驕縱、不要顯示。因為這樣做不僅會引起別人的嫉恨,也會使自己放鬆警惕,還會使自己放縱和腐化,這會使已經取得的勝利化為烏有,同時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個合理的度,過度用兵以逞強和顯示威風,隻會落個一敗塗地的下場。這就要求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應采用自然而然的做法,而不采取過分的行為,才能確保天下太平、國富民安。
老子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人生道理,做事情不能太過頭,太過頭就會走向反麵,當我們取得了成績時,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妄自尊大,而應該保持一個適當的度,否則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人們常常說的否極泰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常常用樂極生悲來形容那些得意忘形的人,也常常作為自己的警鍾,快樂得忘了形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悲傷過度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為什麼這麼難以把握自己的情緒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都離大道太遠了,無法和大道合二為一。在情緒的掌控方麵,老年人是年輕人的楷模,老年人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經曆了太多的大風大浪,情感磨礪得比較堅韌,不容易衝動,也不會感情用事,而年輕人卻不同,年輕人經不起風吹草動,稍遇挫折就會痛苦不已,特別是在情感方麵。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每當回憶往事,總對自己年輕時的一次失戀經曆感慨萬千,為什麼呢?因為他曾因失戀痛苦得想要自殺,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他還是得到了自救,他形容自己當時真的已經達到了痛苦的極點,再也無法承受,他很佩服自己當時的猛回頭,就是這一猛回頭成全了他的寶貴生命和現在的輝煌業績,現在他是一名偉大的作家,寫了很多人們喜愛的作品。年輕人大都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和痛苦,但處理的方法卻不同,大多數人都隻是一味地忍著傷痛,想起一次痛一次,而不是作為一次經驗和教訓,不懂得化悲痛為力量,沒有向積極的方麵轉化。失敗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能成全人的成功。所以,我們決不能讓壞情緒毀了自己的一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欣賞的眼光和快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