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為者敗之(1 / 2)

第二十九章 為者敗之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主觀去施為的,我看他根本達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憑主觀意願施為而改變的。憑主觀意願施為的必定失敗;把持天下,把它據為私有的,也必定失去。

世間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噓暖,有的吹寒,有的強壯,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聖人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

【解析】

這一章主要論述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意義,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獨特方式,而不能人為地強加幹涉,如果強加幹涉就是違背大道,就會受到大道的懲罰,注定要遭受失敗,任何事物都是這樣,都不能違背大道的運行規則。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統治者應該無為而治,實施不言之教,隻有這樣才能定國安民,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其統治地位才能長久。

由於國家政權是一種代表了群體神聖和性質神秘的東西,君主就成為具有超然地位的權力象征,他不但可以裁斷國家內部的一切矛盾,亦能夠全權處理國家外部的糾紛。所以,國家政權的操縱者們由於個人欲望的刺激,固然可能引導出一個輝煌局麵,也經常由於個人的獨斷專行而引起國家之覆滅。老子認為,國君固然免不了會有一些所謂大有作為的舉動,但任何領導者都不能用國家來作為施展自己個人理想抱負的工具。不要說國君們許多的理想抱負都是違反人性的東西,甚至,國家領導者的個人理想亦根本不能代表全體國民的意誌。所以,沒有人可以拿國家來進行理想實驗。老子態度嚴厲地警告著那些野心勃勃的統治者,誰想以國家作事業的賭注誰就會失敗;誰想長久把持國家作為個人私產誰就失去它。因此聖人們治理國家,都是努力消除個人那些偏執、奢華、過分的行為方式。聖人(得道者)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就采取無為的方針來治理,所以也就不會失敗;因為他不去支配百姓,所以也從來不會有什麼失去的東西。這樣一來,天下也就得到大治了。

俗話說:千人千麵,也就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張麵孔,當然性格特征也迥然不同,各有所好:有些人喜歡特立獨行,而有些人喜愛隨聲附和;有的人幫助加溫,有的人吹著涼風;有的人卻很剛強好鬥,有的人卻羸弱好欺;有的人喜歡安靜,有的人卻喜歡冒險。天下芸芸眾生,而各人的性格又不相同,那麼聖人該怎麼去治理才能確保人心歸順呢?老子反複講要順其自然,要每個人按照他們的不同特性去生存和發展,而不要人為地去幹涉,以確保人心安穩,因為隻有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所以,聖人治理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極端的事情去掉,把那些奢侈的東西去掉,把過分的行為去掉。這樣一來,天下的人也就得到平衡和安定了。沒有那些過分的人,或者過分的事來幹擾天下的百姓,天下的百姓也就能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