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複歸於樸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不割。
【譯文】
深知自己的剛強,反而要安守柔弱的德性,甘為天下的溪澗。甘做天下溪澗,永恒的德就不會離去,又會複歸於嬰孩般的純真柔和的狀態。深知潔白,卻安守汙黑,成為天下的範式。成為天下的範式,永恒的德就不出差錯。永恒的德不出差錯,就會回複到宇宙的初始。深知尊榮,卻安守卑辱,做天下的低穀。做天下的低穀,永恒的德就充足。永恒的德充足,就會回複到純真狀態。混沌的原始狀態演化成宇宙萬物,聖人懂萬物之理法則而成為領導者,完善的統治製度是一個體係,不能割裂。
【解析】
這一章老子主要論述道所包含的基本內容,即柔和虛無,此二者合起來就是樸素自然。他還強調了道的理念的整體性、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則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循環往複、永不停息的過程。這一法則就決定了人在修道時不可能一次完成,還要進行永不停息的修煉,即便修得完滿後,還必須繼續保持道德的不流散,確保它的完整性。因為一旦流散就會再一次進入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往複之中。這一章是承上一章而來,上一章主要論述無為而為的思想,人能做到自然無為也就進入得道之境了。
在老子看來,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柔弱是合於道的,而剛強是不合於道的。他要求人們要認識到剛強是不合道之法則的,所以要堅守柔弱。人們常用溫柔似水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載天下萬物,人們如果能達到如溪水般柔順,也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人狀態,得道也是必然的了。
老子認為真正的知識不是靠別人的傳播,也不是靠自己的經驗積累,這在常人看來卻是自己的明白之處,與老子的觀點恰恰相反。老子認為這些知識都沒有體現道的本質和道的法則,都不是真正的知識。在常人看來糊塗就是沒有知識和經驗,而在老子看來這才符合道的真諦,無是道的真諦,無知無識是道的精神的真正體現。因而老子主張得道之人應保持糊塗的狀態,並將此作為人類的楷模。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忒是差錯的意思,無極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意思,這裏是強調榜樣的力量,得道之人要實施無言之教,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這正體現了老子無為而為的處世哲學,他強調不能將人的思想引入企圖,以讓人對道的理解不出現差錯。
人是有欲望的動物,貪慕榮華富貴是人的本性,人隻有認識到了榮華富貴終歸恢複為無,才能泰然處之,無所不容無所不能容,才能達到道的境界,修得圓滿。然而修得圓滿後也不是大功告成了,也必須繼續保持對道的理念的堅守,否則又會進入到從無到有的循環往複之中去,所以保持對道之理念的堅守是十分必要的。
【智慧典例】
為人之道
玄伯潔身自好一生儉樸
崔玄伯是清河(今河北清河)東武城人,少年時就顯露奇才,人稱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西端及河南北端)神童。
魏太祖駕臨鄴地(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東),召玄伯詢問舊事,玄伯熟知曆史,一一從容應對,有問必答,太祖非常滿意。此後,任命玄伯為吏部尚書。大業初創,百業待興,玄伯受命,督促各有關機構設置官職爵位,製定朝廷禮儀,頒布法令律條,明確各種規章製度,最後交由玄伯審查裁定,一旦確立,即作為今後長久的規範。此時的玄伯,位高權重名望高,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人逢得勢,最易忘乎所以,日漸奢侈,為所欲為,以致招致禍災。但玄伯一向清醒,自律很嚴,不隨同流俗。官越做越大,仍一如既往,潔身自好,儉樸清廉,玄伯淡泊利祿,自己不經營產業,家徒四壁,清貧如洗。出門不乘車馬,朝夕步行上下朝。老母70歲高齡,每日也是粗茶淡飯,太祖久有耳聞,曾派人秘密察訪,果然不錯,因而對他更加器重,優厚賞賜。也有人譏笑玄伯這樣自苦未免過分,他聽後都泰然處之,不因別人的議論甚至嘲諷而改變初衷,反倒格外小心謹慎,清廉一貫。
太祖駕崩,太宗尚未繼位,此時清河王拓跋紹聽說朝中人心不穩,覺得有機可乘,便拿出大批錢財布帛饋贈朝臣,收買人心,隻有玄伯知道他居心叵測,堅決不肯接受。太宗登朝,因玄伯拒受拓跋紹財物,有忠臣的節操,非常敬重,屈尊登門看望,特別賞賜絲帛200匹,這令曾接受過拓跋紹饋贈的重臣長孫嵩等人愧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