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1 / 2)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行動的人,做事從不留下痕跡;善於言談的人,不留下漏洞讓人指責;善於計數的人不用籌碼;善於封閉的人,沒有門閂卻叫人無法打開;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索卻沒人解得開。聖人善於救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聖人善於利用物,沒有被廢棄的物,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所以善人可以當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也可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善人的教導,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鑒作用,看起來明智其實很迷糊,這實在是高深奧妙的道理。

【解析】

老子的《道德經》在結構安排上十分緊湊而且前後呼應,這一章老子依循著道的理論,進一步提出了人們應該怎樣展開自己的行動,他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是合乎大道的,我們隻有達到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動自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在這一章中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顯示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善於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跡象,他們善於掩蓋自己的行跡,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在《三十六計》中第一計叫瞞天過海,意思就是將自己的行跡隱蔽起來,瞞過別人的眼睛,以達到自己“過海”的目的,這一計謀不僅適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適用於生活、處世、經商等各個領域,在實際應用中,就體現為善於隱蔽自己的跡象,而且巧妙地瞞過別人的眼睛,而絕不是大張旗鼓,生怕別人不知道,雖然他們一時滿足了自我彰顯的欲望,但最終的結局會是如何呢?我們人類在處世上不如狐狸,狐狸生性狡猾,善於掩藏自己的行跡,結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在最近推出的一本書上大肆宣揚“狐道”乃做人處世之道,我們的確需要學習狐狸在一切行動中所具有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

大多數人在不會走路時就學會了說話,甚至在三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和家人進行交流了,家人雖然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但能明白我們的意思。語言是我們欲望的聲音,因為我們最先使用它時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欲望,除了生理上的吃喝拉撒外,還要表達證明自己的存在和渴望被家人愛撫的欲望。等到我們長大真正會說家人能聽懂的言語時,我們更是盡情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會大聲地嚷嚷以表達自己的憤怒,我們會向家人撒嬌以獲取家人的寵愛,當我們不再是孩子,而完全將自己交給社會時,我們要和別人進行語言交流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時候,怎樣才能既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又不會留下一些漏洞讓人指責?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完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又不被人挑出漏洞的人才是真正的善言者,我們也許會存在這樣的疑惑:我們小時候隻嗯啊幾聲就能被家人理解,而長大後卻常常遭到別人的誤解和非議,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言多必失,我們往往會因為一句話而成為別人非議的把柄。所以,真正會說話的人並不是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能說到點子上而無過失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我們知道有一種人善於心算,他們不需要借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準確地計算出結果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子計算機有著驚人的計算速度而且精確度也較高,人們無須開動腦筋思索計算,便可得出結果,然而計算機終究代替不了人類,因為計算機隻能對有形的事物進行推算,而對於無形的東西,它根本不能把握。而人類卻不同,我們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東西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從各種變化中尋求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是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