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欲翕固張(1 / 2)

第三十六章 欲翕固張

【原文】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要想收合它,必先擴張它;要想削弱它,必先增強它;要想廢除它,必先推舉它;要想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是一般人不易察覺的幽妙明通的道理。柔弱能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離開水,國家的銳利武器不可以向人展示。

【解析】

在這一章裏,老子主要論述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通過對這些矛盾的辯證分析,來說明社會現象,以引起人們的警覺。

大道無言無為,無形無象,但它在於有形的萬物之中,則自然按照那相對的自然規律行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壞。因為我們的有形世界所適用的法律,就是相對因果律,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互為生滅,誰也改變不了。而大道的本身則完全不同,就如佛教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也就是說,大道本身是斷絕了對待的,隻要與大道相合,也就不會有對待了。不與大道相合,就一定會有對待,就一定會走向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麵。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本章的前四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在以上所講翕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麵。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裏麵蘊涵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烈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我們知道大道是無言的、無形的、無聲的,它無處不在。大道對我們的控製是我們能意識到,卻無法感覺到的,這就是大道的平凡。而它不以聲色相誘惑,不以名利作引誘,不以武力相威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使我們不得不順從它的原則,歸屬它的懷抱,得到永久的安詳和平靜,永遠也不會受到傷害,這就是大道的偉大。大道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的平凡,而這才是老子所說的大道的根本,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諦。如果我們人類的領導者們能夠掌握大道的這種根本,能夠效法大道那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做法,那麼就無須用各種手段來籠絡人心,費盡心機地控製他人了。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歸依到身旁,來享受沒有任何傷害的安寧、平等和祥和!

【智慧典例】

從政之道

和珅計陷尹壯圖

清代乾隆朝後期,大貪官和珅受寵專權。他結黨營私,貪汙行賄,把朝廷上上下下搞得烏煙瘴氣。俗話說,做賊心虛。為非作歹的和珅最害怕的,就是自己和親信們幹的壞事讓皇帝知道。盡管他百般掩蓋自己的醜行,然而總有一些富於正義感的士大夫不怕他的打擊陷害,上書朝廷,揭發他們的不法行為。為了對付這些敢言的士大夫,他想出了一條極其陰險的詭計。

內閣學士尹壯圖是一位正直敢言的官員,看到和珅及其親信貪挪公款,各省庫藏普遍空虛,非常氣憤,決心向朝廷揭發。他的弟弟英圖規勸說:“和珅現在是皇帝的紅人,一手遮天,你位卑言輕,怎能參得倒他。弄得不好,反而會有殺身之禍。”尹壯圖坦然一笑,回答說:“你不必為兄長擔憂,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我有什麼不測,你要代我奉養父母雙親。”於是他憤然揮毫,寫了一道長長的奏折,把各省庫藏虧空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向皇帝作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