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蝴蝶初展翅(1 / 3)

新人新書!需要各位票票和鮮花的滋養。今晚隻有一更,將近六千字大章!覺得還不錯的,還請不吝!

…………………………………………………………………………………………分割線………………………………………………………………………

留縣說實在不是什麼繁華的地方,這是張銘帶著長長的家眷隊伍,來到這座縣城的時候,第一個印象。

留縣位於沛縣東南,本來人流量就被沛縣這個大縣搶去了大半,加上地處微山湖區,位於微山島東南,可以耕種的土地本來就沒多少,而且周圍也是山林密集,使得盜匪藏身其中,為禍一方。

也因為是一個小縣的關係,所以沒有設置縣丞一職。不過張銘覺得,在留縣當一個縣令,還不如回去彭城當一個縣丞。無論油水還是地位,都比在這個破地方當一個縣令強多了。敢情,自己是明升實降了啊!

難怪陳圭居然那麼容易就答應了下來,而且居然那麼快就拿到手了!敢情根本就沒人願意當啊!話說也是,剛剛黨錮,那麼多文人都被牽連了,隻怕就算徐州地界,也沒幾個可以拿出來當縣令的。而且,空出來的縣丞一職,還可以讓糜家或者曹家的人過來充當,自己真的是虧大了啊!

一隻手在張銘的身後伸了出來,在張銘的肩膀上拍了拍,然後從身後傳來一個聲音:“生死有命富貴由天,你就認命了吧!而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不定這裏,就是你一飛衝天之地?!”

不用想,能夠這樣安慰張銘的,除了太老爺張明張獻忠(南華仙人)還能有誰?

張銘歎了口氣,點頭應是:“確實如此,如今之際,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還好這裏距離趙家村還不算太遠,一天半的路程就能回去了!”

南華此時已經坐了回去,淡淡說道:“廢話先別那麼多了,先去衙門交接,然後看看有什麼可以做的事情再說吧!”

張銘點了點頭,吩咐車隊緩緩進城。

城中居民此刻也非常好奇,就是那位世家中人出門呢?車隊浩浩蕩蕩的起碼有十多輛馬車啊!這還坐人的,後麵還有二十多車裝載各種日常用品的車子,最後加上那一百個健碩精壯的家丁,在這些一般居民的眼裏,隻怕是某個徐州大家族的嫡係族人出門呢!

車隊來到留縣的一處大院門前就停了下來,然後分出了一輛車和十餘騎家丁往衙門方向前進,其餘的則在一個白發老人的指揮下,家丁紛紛動手,將日常用品搬入了宅院之中。

看到這一幕,留縣的居民恍然大悟,原來來的是這個一個月前剛剛買下這個大院子的張家族人啊!這家人很闊氣,買下這間距離衙門最近的房子之後,居然為了住得舒服,還將周圍的房子統統買了下來,然後改裝成現在這樣的豪宅。

不過住的是不是太心急了,這不豪宅貌似才剛剛裝修了主房而已嘛,後麵的那些宅院可都還沒有裝修呢,怎麼這個時候就搬來了捏?不了解,這世家大族的想法,普通百姓真的好難理解。

其實張銘也是無奈,原本開玩笑的一句話,趙能居然貫徹落實了。隻因為一個原因:買下的張府後院不夠大!偏偏陳圭催的也緊,本想多呆幾個月等裝修好才搬過來的,卻不得不隻等了一個月,就得帶著家人趕來這邊了。

來到縣衙,張銘有點無語了。果然不愧是小地方的衙門,清水一壇啊!當然,隻怕用手指出捅一下衙門的外牆,倒塌下來的石瓦就足夠讓這潭清水變渾濁了……

重建!這裏一定要重建!張銘在心中怒吼!

不禁暗暗埋怨了一下:這年頭,難道還是和未來那樣,衙門都是由後來上任的官員掏腰包修補的嗎?還是說上一任縣長為了裝清廉,所以幹脆都不修理了?

不得不說他答對了,但隻能說是答對了一半。上一任的縣長的房子就在衙門對麵,前半年他還堅持在衙門辦事,後半年他嫌衙門太破舊了,幹脆從下半年開始,將辦公地點設在了自己的家中,完全做到了‘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這種高級境界。

最後,隻是吩咐家丁,走進這個和鬼屋差不多的舊房子裏麵,拿出了放在案幾上的官印,就此完美上任。第一件事,卻是招募壯丁,將這個衙門推倒,然後重建建設。

自此,留縣的百姓才知道,原來這個張家闊少,居然還是自己的縣令爺!隻是也沒聽說徐州有一個大家族姓張的啊?可家族不夠大,怎麼可能有辦法,讓一個年僅十七歲的後生,出任縣長一職?要說沒有內幕,隻怕說出去都沒人相信。

當然,這是庶民的看法,而真正了解張家的留縣大家族們,自然已經打探清楚。這位留縣新任縣太爺,是依托下邳陳家庇護的徐州新貴,並且和風頭正盛的趙家聯姻的大人物!

於是私下備好了一份好禮,打算估計天縣太爺不忙的情況下,登門拜訪一番。至於是什麼禮物,聽說縣太爺是一個風流才子,嘿嘿……

每個家族裏麵豢養用來送人的舞女,或許是旁係族人,或許是家奴生出來的女兒,更有可能是招募來的流民。反正,這種送禮常識,每一個家族都是明白。畢竟,誰讓孔老二說了四個字:“食色性也!”

昏天黑地忙了三天,勉強將張府清理出來,前院自然是給自己和女眷居住的。左側院則是給客人暫住的地方,右側則是美婢們居住的秘密花園。至於後院,不用想,家丁的住所兼訓練場,按老規矩——麵積一定是最大的!

根據趙能提供的情報,花了兩倍的工錢,在留縣裏麵和周圍的村子裏麵招募了兩百多個壯丁,讓這些原本因為春耕不太願意幹活的漢子們,有了一筆不菲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