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留縣瑣事(1 / 3)

節日來臨前兩天,工作太忙了,所以隻能一更了。望各位原諒則個!本書已經簽約,需要票票和收藏,各位覺得還可以的,就支持點?

………………………………………………………………………………分割線…………………………………………………………………………

時間來到三月,出暖花開是一個合適耕種的日子。當然僅僅針對徐州而言,對大漢其他地方而言,就沒那麼幸運了。

持久幹旱突襲河南河北一帶,從去歲開始一直到現在。農民們耕種不得糧食已經完全告罄。用當時的話來比喻河南河北的災區,可以用“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這句話來完美體現出災區的可怕。

雖然華夏人對故土有種天生的依戀,但在死亡的威脅下,大量頭腦還不算傻的農民,開始舉家遷往南方,希望能夠在南方得到一線生機。而他們遺留下來的田地,很無恥地被世家們用低賤的價格全部收購,不少壯丁也從一個有產者,變成了一個世家名下的佃戶。

舉家逃難的農民和小地主們,一路南下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但憑著意誌力,還是浩浩蕩蕩來到了徐州地界。

而大規模移民大潮開始之前,張銘也終於等到了府衙的修建完畢,然後將辦公地點,搬進了衙門之內。

第一件事不是關於民生的,是吩咐下去,讓家丁將留縣周圍大大小小的世家調查清楚。因為他知道,一個地方的安定繁榮,其實也就是這些世家的配合度有多少而已。

上任了三月有餘,張銘也稍微摸清楚了留縣周圍的世家情況,並且很好的作了一番運作:

留縣沒有文係和武係世家,至少家中如今沒有人出仕過。不過這裏最大的世家張姓世家,卻是一個耕讀傳家的世家。祖上貌似有出仕過,不過曆史長遠已經不記得是哪一代了。如今顯然已經沒落,不過家中藏書依然是留縣之冠。尤其是張家嫡長子以及旁支族人,直接讓張銘眼前一亮。

張家嫡長子名叫張昭,公元156年出生,時年14歲,按過去的虛歲計算法就是15歲。張昭年少聰慧,立誌超越先祖成為朝中重臣,年僅15歲就已經飽讀家中藏書,此刻正在和族中另外一個差不多年齡的族人張紘一起外出遊學中。

另外一個族人也就是張紘,公元151年出生,時年19歲,俺過去的虛歲計算法就是20歲,按輩分算是張昭的族兄。從小也是難得的聰慧,家中藏書雖然不足,但和張昭關係很好,所以也算是在張家族長那裏讀了不少的書。和張昭比起來,張紘更接近實幹派的人才,一切以實際出發,不死靠書本。

和張昭一起去遊學,一是為了增強見識,二來也是作為族兄保護族弟張昭。可以說,如今的他陪著張昭出門遊學,頗有陪天子讀書的意味在內。

怎麼樣?看到這兩個人的資料是不是心動了?兩大東吳重臣,“二張”啊!

張銘可以說一看到他們的資料,二話不說就想要將他們征辟到衙門內幫助自己,如果能夠抖幾抖王霸之氣將他們收服就更好了。

隻可惜,一個兩個出去遊學,歸來時間不特定,所以隻能等待他們回來,才能進行征辟。不過張家家主已經答應,等待張紘回來,自當推薦他幫張銘處理雜務。另外很抱歉地說,張昭年紀還小,不當重用,還望張銘讓張昭多學幾年。

用意算是明確了,張銘是縣太爺,張家是留縣的大家族,自然不能得罪。所以旁係的族人可以給張銘征辟,反正縣衙內有一個自己人對家族來說也是一件好事。而且征辟不代表認主,如果不爽,可以直接下野。

至於張昭就別想了,別人是要當丞相,恢複張家榮耀的。為此,張家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培養他。這樣賦予期望的人才,怎麼可能給你一個小縣令當差?萬一當差過程中,忽略了學業最終到時候大了才華大跌,對家族而言可是重大損失啊!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就算是作為耕讀傳家,族中無人出仕的小家族。對張銘這樣的新興世家,還是多有不屑的。畢竟張銘的張家,不僅沒有底蘊,而且在徐州也不過是剛剛入戶,不算徐州正統老牌世家。

對於不能得到張昭,張銘還是有點不爽,但能得到張紘,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回報了,雖然,這個張紘能不能收服得了,還是另外一碼事。

作為多次拜訪的禮物,張銘將精耕法(刪選)、曲轅梨和脫粒機的圖紙交給了張家的家主,而張家家主也暗示了張銘隻要不損害到張家的利益,那麼張銘在任的時間裏,張家絕對鼎力配合張銘的施政。

除了張家這個最大的家族之外,留縣另外兩個地主家族:笮家,何家。

兩個家族都是從小地主不知道經曆了幾代的時間,才積累了如今的地步。隻可惜雖然是家族,但不能真正算是世家,所以是不能組建族譜的。不過這年頭哪怕是商人家族都有人偷偷製作族譜,這兩家自然在私下也有組建過。

何家的兒女之中沒有一個在曆史裏麵留有名字的,或許是因為低調的關係,泯然於曆史之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