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協聽聞,這位司馬懿居然以三千士卒,不僅誅殺了張賊麾下大將徐晃,還殺得來犯的魏軍損失了三萬多人之後,將司馬懿召入了宮中,親自和他聊了一個多時辰。
要不是最後醫官說劉協必須休息了,否則聊天的時間或許會繼續下去。
但從那一天開始,司馬懿就得寵了。本來他是一個文官,但在劉協和呂布的協商下,將閻行調入地方擔任大將,任命司馬懿為司隸校尉。算是文武雙方協商之後,第一次妥協的結果。
並非劉協不想給司馬懿更高的職位,隻是武官一方他能夠爭取的最高等級也就是司隸校尉了。而在武官係統裏麵,剛剛加入的司馬懿資曆太少,對大漢也沒有什麼功勞,所以呂布自然不能隨便就任命他擔任一方大將。
不過這樣也就不錯了,有司馬懿的製肘,劉協相信就算他死了,新皇權力交替的過程應該會很順利。那些身居高位還想更進一步的權臣們,在做事之前估計也會考慮考慮司馬懿的屠刀會不會朝著他們的頭上落下。
司馬懿還年輕,新皇即位之後,他也不過是壯年,到時候年輕人的棱角已經完全磨礪幹淨,變得成熟穩重了,再派去地方擔任大將,甚至作為統兵主帥對張銘發起攻擊,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了卻了心事的劉協,就好像某個故事裏麵說的,那個等一顆櫻花樹開花足足等了五十年的老人,結果在櫻花盛開的隔天就去世的情節一樣,在一個安詳的清晨,劉協安詳的睡了過去。
此時乃武昌八年初,即公元204年。劉協去世,享年二十三歲,諡號為‘大漢孝興皇帝’。寓意也很簡單,就是表示其在位,大漢中興了一陣之意。
某個角度來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至少避免了一場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慘事情。
就在他去世不過三個月,一個炎熱的夜晚寒風突至,一個宮女的疏忽使得大漢太子劉馮著了涼開始發燒,最後醫治無效,以虛歲五歲的年齡,實際年齡才四歲的年紀離開了人世,去天國找他爸爸去了。
董貴妃當場哭暈了過去,醒來之後夷平了當值的宮女三族之後,在一個寧靜的夜晚,用白綾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至此,後宮亂成一團,新帝應該交給誰來即位引來了爭議。
有人當然提議宗人府宗正劉錚即位,也有人說迎接劉璋、劉備、劉表入長安即位。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朝堂就這樣成了菜市場,或者說像某島上某黨的議會現場更妥當一些。
最初的爭議變成了爭吵,然後升級成為輕度暴力行為,最終演變成全武行。權臣們互相拉幫結派,今天你打擊我,明天我打擊你,反正這日子算是沒法過了。
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嬰孩的蹄聲從後宮之中傳出。如此才完全經這些已經偏離主題的臣子們的心,拉回了正題。
伏皇後生了,一個大胖男孩!根據劉協遺囑,取名為劉熙,並加封為太子!若此時劉協已死,則由劉熙即位,成為大漢天子。
有了劉協的遺詔,再加上楊家的鼎力相助,司馬懿和呂布的武力威懾。最終朝臣們達成了思想的統一,專心輔佐這位剛出生都還沒有滿月的東漢第十四個皇帝(劉辯雖然被廢,本身也並非靈帝血脈,但畢竟當過皇帝,所以算是第十二個皇帝)。
可問題就出來了,誰指望這還沒滿月的孩子就能履行皇帝的義務?當然需要有輔政大臣負責幫忙照看一下朝政才行吧?其實若非如此,隻怕朝臣還沒辦法那麼快達成意識的統一。
隻是他們沒想到的是,此刻已經是太後的楊欣,看著這些吃天家米糧拿天家俸祿的朝臣,為了自己的權利不顧朝廷的安危,一時半會坐月子還下不了床,也就耳不聽為淨算了。
當她坐完月子調養好身子的時候,發現這幫家夥居然還在吵的情況下,終於的忍不住爆發了。
一句話,垂簾聽政!也不管朝臣們將她罵成呂後第二什麼的,直接動用了呂布和司馬懿的武力,將幾個不聽話的臣子直接砍了,這才完全控製住了朝政。
至於呂布他們為什麼願意幫忙出兵,隻能說呂布不想管政治,但也不希望朝廷拖他的後腿。所以陛下誰來當他無所謂,但安靜祥和的朝廷才是他最想要的,所以為此他可以出兵幫助楊欣。
至於司馬懿是什麼想法,這就難說了。
還好,楊欣也不過分,當著朝臣的麵發了毒誓:“熙兒及冠之年,哀家自當退位!若違此誓,天厭之!”
這年頭,大家還是挺相信天地鬼神的,所以誓言一般不隨便亂發,發了那麼就一定會遵守。所以楊欣的誓言,也使得頗有怨言的朝臣們,徹底沒有了攻擊的對象。
於是,在楊欣的努力下,漢庭依然順利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