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1 / 2)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把萬物當成芻草紮成的用作祭祀求福的芻狗;聖人無所謂仁愛,把百姓當成芻草紮成的用作祭祀求福的芻狗。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的皮囊?空虛但不會窮竭,愈鼓動風就能愈多地產生出來。政令名目繁多反而會加速國家的瓦解,不如始終保持在中間的狀態之下。

【解析】

所謂“芻狗”,就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它有著特殊功用:古代用於祭祀。祭祀是一件很嚴肅莊重的事情,在這種場合,它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稻草紮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過後,稻草恢複了它本真的意義,不再被人頂禮膜拜,它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被人遺棄,甚至踐踏,最後被當成普通的稻草焚燒了。稻草之所以會落下如此的命運,並不是人們對其存在好惡心理,而是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沒有情誼可言,它是毫無意誌的純粹的自然物,它沒有偏好和任何選擇。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法抗拒和控製。它所表現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類的產生、物種的滅絕以及若幹年後人類的消亡,都是一種很偶然的現象。絕不是天地的意誌,它不存在憐愛和刻意踐踏的情感取向,萬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規律發展的結果,它賦予了萬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無為中達到無所不為。它對萬物沒有施加恩惠,也沒有強加幹涉,所以萬物才能按照自身的發展軌跡共同發展,正因為如此,萬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澤。

聖人(統治者)治理國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稱天子,是天地的兒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對百姓施加仁愛,把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芻狗,這不是不愛惜百姓,相反這是真正的珍惜。怎樣理解呢?聖人對百姓不施加仁愛,也不橫加幹涉,給予一定的自由,這樣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恩賜。教導百姓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就不會破壞大自然之道的無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才會太平,天下太平,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繁榮昌盛。與此相反,如果統治者沒能按照大道的無為而治的原則,而是施與仁愛,自然會對百姓妄加幹涉,就會使百姓脫離正確的行為軌道,導致天下大亂。統治者為了安定民心,平息這種混亂的局麵,就會很自然地強加自己的意誌,比如製定各種刑罰,這樣一來,民心不但沒有被安定反而會更加騷動不安,農民起義勢在必行,結果是民不聊生,統治階級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這種貌似仁愛的統治策略,不但害己而且害民。

橐□就是風箱,它是一種冶金鼓風用的工具,中間是空洞的虛無的,充滿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天地之間是空虛的,恰似一個大風箱,充滿了元氣的流動。

正因為天地的空虛,才會有元氣流動其間,而且元氣無窮無盡,用之不竭,這元氣就是主宰萬物的靈氣,它看不到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越用越靈。

我們應該像天地聖人一般,像個大風箱,心裏空無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謂空無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於心中,而應包容萬物,做到心中坦蕩,不偏執一物,才能海納百川。心裏的容量像一個大風箱,無窮無盡,這樣我們才能放眼宇宙,心無掛礙;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會為外物影響自己的情緒,對別人的對錯是非才不會品頭論足,妄下斷論。別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我們是人,是情感十分豐富的動物,我們有喜怒哀樂,但我們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我們要無所為,也就是真正的無所不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