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爭無尤(3 / 3)

在場的蕭何、曹參都是文官,他們顧慮重重,擔心大事不成反被秦朝誅滅全家。同時,兩人又深知劉邦能成就大事,便極力推舉劉邦。

沛縣的百姓們也對劉邦說:“我們早就聽說過您,日後您定是大富大貴之人。況且我們已經占卜過了,沒有人比您更為吉利。如果您不當縣令,還有誰能當呢?”

劉邦又多次推讓,但別人誰也不敢擔此重任,最終還是劉邦做了沛公。

秦被滅後,項羽分封諸侯,又把劉邦封為漢王,並撥給劉邦三萬兵馬(原來劉邦有十萬),隨同他前往漢中。眾人都不服,認為這是項羽借機削弱他,都主張與項羽決一死戰,而劉邦卻接受封號,前往漢中。

漢王率這些人馬前往漢中,所經過的路線有兩條:一是直走南通往漢中的穀道,南端的穀口是漢中的南康縣;一是向西到達眉縣西南,走斜穀,再入褒穀。劉邦選擇了從杜南,經蝕中然後西行到達眉縣,由眉縣西入斜穀,經斜穀再由關中到達漢中。

劉邦與將士們一路西行,到達眉縣西南,隨後大軍有序進入斜穀。斜穀道路狹窄,泥土帶著濕氣,幾萬大軍一字行於峽穀之中,蜿蜒有十餘裏之長。

自進入斜穀,穿越秦嶺,又是一番景象。穀底的兩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飛鳥哀鳴猿猴啼,一片淒涼的景象。隻有頭頂上的那一線天空,還能讓士卒們寄予希望。這就是有名的古棧道。行進在峭岩陡壁的棧道上,下麵便是萬丈深淵,人馬從這上麵顫巍著走過,第一次走這種棧道的士兵,眼睛都不敢往棧道下邊看,隻是閉著眼睛往前走。

途中,這些將士們一個個都很沉悶,不知道所謂的漢中到底在哪裏,離家鄉有多遠,辛苦征戰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會被遣往漢中。一絲憂慮,但又有幾分恐懼,可終歸還是覺得自己的生路隻能係在這一線天空的前方。

當將士們將要走出斜穀時,人們回首顧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長氣,高興地祝賀,都一個個發誓要打回老家,與項羽血戰到底。等最後的士兵度過棧道,劉邦卻下令把棧道全部燒毀,這一下,全部將士都迷惑不解,可又無法辯解,隻得聽命行事,霎時間,穀內濃煙滾滾,火光衝天,曆盡艱辛修建的古棧道就此毀於一旦。

漢王劉邦這才向眾人解釋,項羽的探子就在身後,不燒毀不能消除他的懷疑。等我們勢力壯大,我們再重修棧道,打回老家,將士們這才如夢方醒,紛紛交口稱讚。

果然,項羽聽說此事,對劉邦放鬆了警惕。劉邦趁機在漢中休養生息,招兵買馬,勢力逐步壯大。最後,劉邦重返中原,大敗項羽,建立漢王朝,是為漢高祖。

沛縣父老推舉劉邦為沛公,他並非不樂意,而是行以退為進之策,試一試眾人是否真的服他。造反是滅門大罪,如果眾人不服,必然不成,還是不幹為妙;隻有眾人心服,才利於管束和指揮。同樣,進駐漢中,火燒棧道,也是以退為進,最後終成大事。

所以,不爭鋒芒,隻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的態度;偏安一隅,隻是蓄勢待發的預備過程,而不是苟且偷生行屍走肉地活著。劉邦做到了,就成功了。這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忍耐一時,自然會風光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