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1 / 2)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擔驚受怕,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樣重要。什麼叫得寵受辱都使人感到擔驚受怕呢?因為當得寵的人處於地位卑下的位置時,得寵會使他驚嚇,失寵亦使他驚恐不安,所以說寵辱都使人擔驚受怕。什麼叫怕自己身體遭到大禍呢?我之所以有大禍,因為我有這個身體,若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麼禍害呢?所以如果以自身患得患失的心理去治理天下,那麼就隻配寄身於天下而不配去治理天下;隻有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天下的人,才可將天下重擔交給他。

【解析】

這一章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寵辱若驚”,一是“貴大患若身”。人是情感動物,對榮辱這種情感體驗十分敏感,當我們得寵的時候內心是喜悅的,但這種喜悅是短暫的,因為人有患得患失的弱點,得到寵愛並不會令我們永遠快樂;同樣,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冷眼、辱罵、輕視的時候,我們也會表現出不安、驚恐,人自身的弱點決定了人無論得到寵愛還是得到屈辱都會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所謂“貴大患若身”,“貴”,以之為榮,看重;“大患”,極強的憂慮;“若”,如。得寵就驚喜,受辱就驚懼;把心中的憂慮看得與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世間常人的普遍心態。

老子為了便於我們理解,對以上兩句作了解釋:“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身”,心裏還存有自身的利益;“為”,就是因為;“及”,如果;“無身”,無自身利益之念。為什麼世間常人會存在那種普遍的弱點呢?老子在把他提出的世間常人在人生精神追求中的普遍弱點作了解釋之後,又分析了產生這種心態的原因,那就是世間常人還在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還去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於是老子又提出了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老子沒有直接告訴人們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是什麼,而是用可當大任者和不能當大任者的對比來說明人們應該有什麼樣的人生精神追求觀:“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麼你隻配寄身於天下做個普通之人而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愛惜自身那樣愛惜天下,那麼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給你,讓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就是把自身融於天下之中,沒有自己的利益隻有天下的利益:自第九章至此,老子講的都是修德而非修道,修道要比修德更高一個層次。修德講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講求“無之以為用”。講求“愛以身為天下”。而修道講求的是純粹的自然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