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1 / 3)

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音樂喧囂使人聽覺失靈,美味佳肴過量使人舌不辨味,縱情狩獵使人心發狂,奇異珍寶使人行為不軌,聖人隻求三餐溫飽,不逐聲色之娛。所以應當舍棄物欲的誘惑和華而不實的虛名,而保持簡單素樸而又滿足的生活。

【解析】

在佛教中,我們人類的感覺器官被分成了六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分別感知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世境界,正因為感知了這六種境界,所以人類便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六種意識,正是這六種意識的存在,才使我們原本平靜的內心充滿了欲望,當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們狂喜,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我們的靈魂有一種想要出竅的痛苦,我們就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難以解脫、不能自拔。因而我們原本明淨的心境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垢,我們敏銳的感覺變得麻木而又遲鈍。

“五色令人目盲”,這裏的“五”並不是一個確數,五色並不是就指黑白黃綠青五種顏色,它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泛指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目盲”也不是指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使我們的眼睛喪失了辨別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觀察事物的,一旦我們觀察到的事物真假難辨時,我們常常會陷入迷惘的境地。

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五音令人耳聾”也就不難理解了。單一的聲樂會令人心曠神怡,會讓人精神放鬆,從而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再動聽的聲音,一旦和別的聲音混雜起來,其美的享受就會瞬間變成痛苦的煎熬,這是生活在喧囂的鬧市區的人們渴望田園生活的最好注腳。

我們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時可以參照以上兩句話的解釋。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食物味道的能力,它能敏銳地品嚐出酸甜苦辣等滋味,然而過多地品嚐各種風味的美味佳肴,就會使人的口舌麻木,無法辨別各種美味了。人的口舌是專門用來享受美味的,一旦喪失了鑒賞美味的能力,給我們自身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畋獵即狩獵,狩獵曾是早期人類謀生的唯一手段,也是人類最早開展起來的生產和軍事活動,人類的動物本性最早在狩獵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綜觀人類狩獵活動的發展曆程,狩獵始終是帶著血腥和暴力性質的殺戮和掠奪行為,它是充滿野性的不文明行為,這種行為使人們的精神變得瘋狂和殘忍,瘋狂和殘忍的心理狀態是滋生社會動亂的根源。

何謂“難得之貨”?為什麼說難得之貨會使人的行動受到損害呢?我們按老子的思想進行推延,可以得出“難得之貨”就是正在社會上流行的稀有珍貴之物,比如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玉璧、銅器、羽飾、武器等物品。正是“難得之貨”的珍貴稀有性,強烈地撩撥起了人們占有它的貪婪欲望,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人們的行為突然變得怪異反常,盜賊爬房越脊、穿窬走戶,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權臣互相傾軋、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

從以上的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會傷害我們的器官,是我們自身的欲望無限膨大的緣故。最後老子提出“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一句極其通曉明白的話,點明了聖人的生活方式:隻滿足吃飽肚子這一低級需求,而不滿足眼睛欣賞外物的欲求。

老子這一章的論述並不是反對人們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人們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不可無限製地滿足自己的貪欲。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恬淡寧靜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私欲的滿足。一個貪婪滿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心靈難免會愈發空虛。因此,老子提醒我們,要徹底摒棄各種外在欲望的誘惑,始終保持內心清靜滿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很多人無法抵擋物欲的誘惑,不惜代價地滿足自己的聲色欲望,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墮落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被嚴重扭曲變形。所以,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靜心聆聽老子的教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智慧典例】

為人之道

歸隱山林孟浩然渾然忘我

孟浩然是唐代頗有名氣的文人,富有靈氣,其文采卓爾不凡。他年輕時,和其他人一樣,希望靠著自己的詩書和才華求取功名,光耀門楣。但是年輕氣盛的他鋒芒太盛,結果因為一首詩惹怒了唐玄宗,從此仕途不濟。孟浩然見做官無門,就悵然地離開了古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