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2 / 3)

經過一段時間的靜坐冥思,他大半參透了人生之味和宦海沉浮,於是歸隱田園,寄情於山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當時,朝中有一位清官韓朝宗,身兼數職:既是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又擔任著襄州刺史,還是山南東道來訪處置使。他久聞孟浩然的才華和名氣,並且深知孟浩然的遭遇,於是有心舉薦他。韓朝宗深得皇上信賴,曾經為朝廷發掘了許多棟梁之才,如果這次孟浩然和他一同去長安,應該有很大的希望。在韓朝宗的一番勸說之下,孟浩然答應了,並和他約好出發的時間。

可在臨行前,有一個和他意氣相投的朋友前來拜訪,孟浩然興致勃勃地和他把酒談笑,竟然把去長安的事拋到了九霄雲外。韓朝宗左等也不見人來,右等還是沒有半個人影,大失所望,隻好一個人走了。

從此,孟浩然徹底地脫離了仕途的俗念,忘情於變幻多姿的大自然中,從中汲取靈感,並以山巒、樹木、鬆月、飛鳥和鳴蟬等為素材,創造了意象萬千的詩歌。

一天,孟浩然與一位朋友走在鄉村的小道上。道旁修竹幽篁,別有一番風韻,孟浩然禁不住駐足觀賞。遠處的漁夫收拾好漁網,在暮色中歸來。孟浩然趕忙上前,詢問漁夫的收獲,然後仔細端詳簍子裏的魚兒,看完後,莫名其妙地笑了。朋友覺得他的舉止有些怪異,問:“你在想什麼呢?有什麼好笑的事情嗎?”

孟浩然開心地說:“剛才看到那翠竹,詩興大發,琢磨出兩句,其中有竹和魚。隻是平時沒有注意竹有多少節,魚有多少鱗,所以剛才看了個明白,心中甚是高興!”說完就爽朗地笑了。

孟浩然在淳樸的田園中生活了大半輩子,以山水為伴,渾然忘我,創作了許多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這位隱逸之士一直隱居至終老,詩人李白專門有詩稱讚他為“白首臥鬆雲”。

孔子因見國君好色而離衛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到了衛國,住在好友衛國大夫蘧伯玉家。

衛靈公有個夫人叫南子,是個風流的女人。

她聽說大名鼎鼎的孔丘來了,心裏十分羨慕,就嚷著要見見這位博學先生。

南子派人去對孔子說:“凡是願與我國國君結為兄弟的,必定要來見我才行,而我也想見見他。”孔子本來對南子沒有興趣,第一次婉言辭謝沒有去。可南子又派人來請孔子。

孔子沒辦法,隻好去了。

孔子一進南子的宅室,就一本正經地向她施禮。南子見孔子一表人才,就風情萬種地走出幃帳回拜,還說了一大堆輕薄的話來引誘孔子,希望他能留在衛國。

會麵後,孔子倒沒覺得怎麼,學生子路可氣壞了,怪孔子言行不一,不該和這種女人見麵,更不該對她以禮相待。

孔子說:“我原不願見她,但她卻五次三番托人來請,既見麵就得以禮相待嘛。”

孔子在衛國住了一些天。有一次衛靈公約孔子一同外出。出宮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乘一輛車,宦官坐在右邊陪乘;孔子坐在後麵第二輛車子上跟隨。

衛靈公見又是美女陪侍,還有才子跟隨,心裏十分得意,張張揚揚地在市上經過,引起好多人的注意,衛靈公覺得很體麵。

孔子卻對此深以為恥,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們是這樣喜好漂亮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從未見過效法高尚品德如追求美女那樣的!”

沒過幾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從政之道

陳後主沉迷酒色終誤國

陳後主名叔寶,字元秀,小名黃奴,宣帝的嫡長子。梁承聖二年(553年)十一月戊寅,生於江陵。次年,西魏攻下江陵,宣帝被迫遷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後主留在穰城。天嘉三年(562年),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被立為安成王世子。

太建元年(569年)正月甲午,後主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宣帝崩。第二天,始興王陳叔陵叛亂,被處死。兩天後,太子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

夏五月,皇帝任命吏部尚書江總為尚書仆射。禎明二年十一月,又立皇弟叔榮為新昌王,叔匡為太原王。當時的局麵似乎比較穩定,後主便日益驕縱,不思外難,沉湎在酒色中,不理國政,在他身邊的嬖人佞臣佩珥戴貂者50人,美貌女子麗服巧態隨從在身邊的有1000餘人。後主常令張貴妃、孔貴人等8個人夾坐在自己身邊,江總、孔範等10人也常參與這樣的飲宴,稱作“狎客”。往往是先讓8位女子製好彩箋,在上麵書寫五言詩,10位客人相繼唱和,吟誦慢的要罰酒。君臣暢飲,通宵達旦,成為常事。又大修宮殿,無休無止。江津市頭都要征稅,名目百端。刑罰殘酷,牢獄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