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1 / 2)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稱它為“夷”。聽它聽不到,稱它為“希”。摸它摸不著,稱它為“微”。這三者形象難以區分開來,所以是渾然一體的一。所謂“一”,它的起始不清晰,它的末尾不暗昧,它綿延不絕地、無始無終地發展變化,難於給它形容命名,又總要回到沒有物體的虛無狀態。這就叫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物象,這就叫做惚恍。跟隨著它看不到它的後麵,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遵循現實存在的道的規律,來駕馭現實,來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要求的法則。

【解析】

這一章主要討論道的形象和規律問題,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惚恍”、“道紀”五個概念。

何謂“夷”?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夷”,看不見並不代表它不存在,隻是它無法被我們用眼睛認知罷了。我們站在平地上極目遠眺,看到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地平線那一邊的東西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必須借助儀器才能看到微生物,而肉眼根本看不見。但我們必須肯定的是地平線那一邊確實存在著一些事物,微生物確實是存在的,它們都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一樣,它是客觀存在的,並時時刻刻在對人發生影響,我們隻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規律,而不是與大道背道而馳。

何謂“希”?希就是我們的耳朵無法聽到的聲音,它的特點是細小、緲遠、輕微,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被我們聽得真切,除此之外,還有距離因素,我們所能聽到的聲音有一定的範圍,所以距離也會令我們無法聽到一些聲音,大道即便有聲,也不會被我們聽見,因此我們常說“大道無聲”。

何謂“微”?微就有小的意思,小是相對的,當一個東西小到無法被我們摸著時,我們就稱它為微。

大道就是那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無法用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所感知。希、夷、微這三個概念無法窮究道的本原和真正內涵,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我們稱之為“一”。

何謂“惚恍”?我們說大道是一個東西,東西應該是有形象的,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它是一個超乎物質世界的東西,它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無法用概念來涵蓋,隻能用心靈去通達;無法用感官去體驗,隻能用身心去感知。對於這種模糊而又深奧的,亦真亦幻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惚恍”。

為了便於表述上的需要和方便,我們必須給“道”加以定名,所以就稱“道”為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物象。“惚恍”雖顯牽強,但它是所有詞語中最能表現這一點的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道是支配萬物的,但它又存在於冥冥之中,無跡可尋;同時它又是多變的,是不易被人把握的。它沒有前進和後退、沒有運動和靜止的對待,沒有光明和黑暗的對待,所以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當我們感覺到它的存在時,它又恢複到無跡可尋的狀態中了,它恍惚縹緲、若有若無、若明若暗,令人捉摸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