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對地方官製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許多異議,基本上持反對態度。他在1907年1月2日致軍機處厘定官製大臣的電文中說:“此次官製之應如何改定,自以有關於立憲之利害為主,其無關憲法者,似可不必多所更張,轉致財力竭蹶、政事叢脞、人心惶擾。”這些表明他主張緩進、審慎行事。如他不同意裁撤知府,其理由是:“一府所轄,少則四五縣,多至十縣,各縣距省遙遠,極遠者至二三千裏,若有知府猶可分寄耳目,民冤可審理,災荒可覆勘,盜匪可覺察”,因而撤知府“勢有難行”。又如合並各司道一事,他認為各司各自有印,各自有稿,若合為一署,“無此廣大廨舍能容許多官吏,能存許多案牘”,再如各省高等審判廳一事,他認為:“一省之中臬司即為高等審判廳矣,另設一廳何為”,至於第二層辦法,他反對的理由是:“尤多窒礙之處,民政以警察為大端,乃臬司分內事,今乃不屬臬司而屬藩司,理財乃藩司分內事,今乃,曾互訪商談立憲大計不屬藩司,而又別立財政司……藩、學、臬、運、糧、鹽、關、河權限本白分明,互相混淆,乃亦議改變則尤可不必矣!”總而言之,他認為改革官製各條,“似不盡與立憲關涉,竊謂宜就現有各衙門認真考核,從容整理,舊製暫勿多改,目前先從設四鄉讞局選議紳、董事入手,以為將來立憲之始基,如能實力奉行,此尚是達民情、采公論之實際,亦可稍慰環海望治之心。”
張之洞認為,立憲事關乎根本政治體製改革,牽涉到統治集團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主張穩妥緩進。結果他在朝廷裏受頑固勢力的衝擊最少。
由於張之洞一直謹慎行事,他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老百姓的愛戴,一生都未遭遇大的變故。
經商之道
豐田英二謹慎行事,大獲商機
豐田汽車公司之所以成為汽車行業的巨頭,是因為豐田英二不貿然行事,能耐心等待時機,更能抓住時機。
1950年,豐田公司因危機的到來,被迫將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分離。當時負責技術部門的董事豐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並的建議,在當時也是行不通的。
豐田英二在決定豐田的未來發展方向時,久久未作出決定,這是因為他認為條件不成熟,即便勉強行事也是要失敗的,與其胎死腹中,還不如耐心地等待時機的到來,一舉成功。
英二在深思熟慮考察各種條件的同時,還要衡量各方麵的利弊,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豐田兩家公司才終於結束了長達32年的產銷分離,誕生了全新的豐田公司,英二的等待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在處理豐田赴美建廠一事上,英二也同樣小心謹慎,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
豐田進軍美國。在日本汽車廠商中,是繼本田、日產之後的第三家,為此不少人抱怨為時太晚,會長豐田英二和社長豐田章一郎的回答是:“我們在等待時機,我們的行動並沒有落後。”由於采取了謹慎的戰術,豐田公司終於順利地打入了美國汽車市場。
豐田是個善於抓機遇的人,善於等待,當機遇沒有來時,他靜如處子;一旦機遇來臨,他則動若脫兔。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等待看起來似乎是消極怠工,其實是一種慎重的行事方式。等待並不等於落後,如同長跑,起步早的不一定能最終得到冠軍。
豐田懂得這些道理,做事謹慎,使豐田汽車公司順利地發展,一天天地走向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