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渙在曹操手下先後做過諫議大夫和丞相軍祭酒,為曹操出謀劃策,得到曹操很多的賞賜。袁渙把賞賜的財物都送給了別人,自己不購置產業,也不積攢財物。他有時缺少什麼東西,也坦然地求助別人。由於他行為端正,光明磊落,沒有人不欽佩他的廉潔。
古代像袁渙這樣清廉的官吏,都能受到頌揚和愛戴,那麼今天,社會在飛速發展前進,為官為民更應崇尚廉潔自律、修養品德。
從政之道
姚崇為臣坦蕩
姚崇,陝州陝石人。在處理契丹事務時,判斷裁決迅速準確,且條理清楚,武則天對此非常驚奇,於是破格提拔為夏官侍郎,又加鳳閣鸞台平章事。
聖曆初年(公元698年),武則天對近臣說:“以前周興、來俊臣等裁訟刑獄,朝臣們相互牽連,結果都受反逆之罪。國家有法,朕豈能違抗。朕恐怕其中有冤情,就派近臣去獄中探問,都得到手狀,並無虛假的東西,朕也不再懷疑,就批準了他們的奏請。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再沒聽說有什麼反逆者,那麼以前被殺戮的是不是有很多屬於冤枉濫殺的呢?”姚崇回答道:“自垂拱(公元685—688年)以來,被告者身死家破,都是受酷刑自誣而死的。告發的人還以此為功。這種羅織罪名,比漢代的黨錮還要厲害。陛下讓近臣去查問,近臣都難於自保,還談什麼動搖原案?被調查的人若是翻案又要遭受更毒辣的酷刑,將軍張虔勖、李安靜就是這樣。托上天降靈,誅除凶煞,朝廷便安然無事。從今往後,我以卑微之軀以及一家百口人保證,內外官吏再不會有反逆者,請陛下以後收到狀告,隻需收藏起來,不必再過問。如若不證驗,有反逆的,我願受不告之罪。”武則天聽後說:“以前的宰相都不過問這些事,陷朕於不義的境地,如你所說,正與朕心相合。”於是武則天對他器重有加,當天就派人賜白銀千兩給姚崇。
當時突厥叱利元崇叛亂被鎮壓,武則天不想讓姚崇與他同名,就改名為姚元之。不久遷升鳳閣侍郎,依舊參知政事。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姚元之以母親年邁上表請求解職侍養,言辭哀切,武則天知無法改變其主意,就拜他為相王府長史,罷參知政事之銜,使他能夠清靜。這一月,又命他兼夏官尚書之事,同鳳閣鸞台三品,姚元之上書說:“臣侍奉相王,再統領國家兵馬有所不便,臣不是怕死,而是擔心對相王不利。”武則天覺得他的話十分有理,就改任他為春官尚書。當時,張易之請求把京城有名的10名僧人安排到定州專設寺廟,僧人們極力表示不願意去。姚崇命令停止此事,張易之多次與他說及此事,他始終沒答應,因此遭到張易之的讒毀。
但在武則天做皇帝的15年中,姚元之(崇)一直受到武則天的信任和重用。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桓彥範等密謀誅殺張易之兄弟,恰逢姚元之從軍隊中回到都城,於是也參與了密謀,因功被封梁縣侯,賜封200戶。武則天被移居上陽宮,唐中宗複辟,中宗率百官就閣台理政,王公士人無不歡呼雀躍,隻有姚元之嗚咽流淚。
桓彥範、張柬之對他說:“今天豈是啼哭的日子!隻怕姚公的災禍從此就要開始了。”姚元之說:“跟隨則天皇帝日子長了,突然辭別再也不能拜她了,實在是忍不住啊!昨天幫助諸公誅除凶逆,是做臣子的常理,不敢說什麼功勞;今天辭別舊主而悲泣,也是臣子忠於節操,若因此而獲罪,實在心甘情願。”不久,他就被貶出任亳州(今屬安徽)刺史,轉任常州(今江蘇境內)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