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沉默是金,寡言是福(1 / 1)

第5章 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存在仁與非仁的意識,把萬物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的狗。

聖人效法天地,收斂了自己仁與非仁的意識,把百姓當成這種芻草紮的狗。

天地之間,豈不正像風箱麼?中間空虛,愈是鼓動,氣流愈充沛用之不竭。

言多必失易招禍端,不如守中(如風箱一樣,用時鼓動成風,停時緘默不語)。

活學活用: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說話多了人就會智窮辭窮,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說。有時候什麼也不說更有力量,因為沉默時讓人覺得充滿暗示。

維特根斯坦說:“凡是可以說的,就能明白地說;凡是不可以說的,對他就必須沉默。”沉默豐富了我們言說的內容,也豐富了我們言說的技巧。

《紅樓夢》裏林黛玉離開賈府回老家揚州吊父,再回賈府時,寶玉與黛玉一見麵,彼此無多話,隻是人哭我哭;彼此問候而已,完全是沉默。

寶玉與黛玉這次見麵為什麼會如此沉默?因為別後重逢他們要說的話太多了,所以幹脆什麼也不說。

沉默在此成全了他們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話題都隻會打破完美。寶黛二人冰雪聰明,當然是什麼也沒說。

老子指出:“多言數窮”。

當他說“多言數窮”的同時也就是在說“無言數豐”。

老子主張“無為”,所以也主張“無言”。

“無言”不是什麼也不說,而是“我正在說”。

之所以“無言”看起來沒有話,是讓話在肚子裏自己與自己對話,或借助身體語言暗示。“沒有話”時,人全身都在說話,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動作,走路的姿勢全都在作明確的言說。

粗心的人一見別人不說話就問,細心的人會從對方的無言中解讀對方的語言、態度、觀點與暗示、指示。

《西遊記》上菩提祖師手持戒尺在孫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孫悟空就明白了是讓他三更時分進去傳道。

現在我們像孫悟空一樣玲瓏剔透還很難,但我們至少應該懂得別人不說話是什麼意思。“多言數窮”,就是說話多了會讓自己智窮辭窮。

我們可以常常看到一些人喜歡

喋喋不休,實際上他自己也知道沒有效果,所說的不會實現。所以當有人特別話多時,可以讓他說個夠,以冷場來對付他。這種人隻要你一開口他就來勁,說天說地,不知所雲,讓人頭暈。這時我們或者強行打斷他,逼問他“你究竟在說什麼?”或直接說:“你能否把你的觀點一句話說清?”或者沉默、乃至離去,讓他自己無趣,“吧喀”閉上嘴巴。你看,多言的人多討厭,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做這種讓人討厭的人。

有個饒舌者在亞裏士多德麵前是喋喋不休地談論,然後問亞裏士多德是否煩得要死?亞裏士多德回答說:“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我根本就沒聽你在說什麼。”

另外,在必須徹底表達自己全部意思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多說、說透,諸葛亮“舌戰群儒”,應對那麼多人的刁難,話不多是不行的,當然,話多的前提是話精辟。

當我們自己感覺說話時快不行了,說不出什麼有意思的話時,就應該打住,或讓語言簡潔一些,以免漏洞百出,活生生當了別人的話靶子,讓人肆意攻擊。有人老是在心中憤憤不平:“他們為什麼老是攻擊我?”這總是事出有因,一定是自己在什麼場合說過什麼足以讓人攻擊的話。

話可以用來和解,也可以用來殺人。《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罵死王朗,孔子也曾對子路說:“上士殺人用筆端,中士殺人用語言,下士殺人用石盤。”一句要命的話確實可以致死,所以,人們要避免說多話、說錯話。

多言的結果往往會是凶險。你把別人說贏了意義也不大,弄不好會把對方逼急,作出什麼暴力行為。很多人說話滔滔不絕,天下公理都被他說盡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時往往會被迎頭一擊。

人不能陶醉於自身,至少要一邊說話一邊看人,不要自顧自抒情、演說,那樣會弄得自

己不好收場。

老子說“多言數窮”,一個“窮”字道出了話多之人的窘迫。話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部分時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斷章取義:

隻有平時不多言,才能在該多言時多發言。像秉燭夜談、長亭話別,這些都是應該盡興說話的時候。但如果平時把話說盡了,該說的時候忽然啞了聲,那也是大殺風景的。所以,人在平時一定不可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