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品科學與工程大學生教育實踐平台設計(1 /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大學生教育實踐平台設計

實踐·實訓

作者:樸春紅等

摘 要 以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根據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整合校內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及校企產學研實踐環節,形成麵向全體學生的多維實踐平台並建立運行保障機製。實踐證明,該多維平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創新教育;多維實踐平台;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159-02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1]。我國大學生整體創新意識不強,缺乏自信;創新知識基礎薄弱,課程設置缺乏有機聯係,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落後的教學理念以及缺乏創新的教學方式,使我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和直線式的,缺乏靈活性和全麵性;由於學校辦學的壓力,隻有極少數學生有參與產學研機會,減少了學生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技能的提高和創新成果的實現。目前,知識經濟理念已經迅速傳播開來,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並創新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的新方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在創新教育方麵具有世界領先地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就不斷堅持創新教育,堅持一個“中心”、三個“結合”的教學方法,即發揮學生的中心地位,堅持課內與課外統籌結合,實現科學與人文相適應,教學與研究相關聯,逐漸形成了獨具的人才培養創新對策。據調查,美國大學中建有1000多個不同類型的合作研究基地,其資金費用主要來源於政府補助和企業各界,這也為我國的校企合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不是一個簡單的學科,它是一個應用型的綜合課程,相比於其他科目,它更貼近產業化的新要求。其對大學生的要求,也不僅僅停留在掌握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上,它更需要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本文就以吉林農業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在“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2],圍繞該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創新教育現狀及教學實際,整合校內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及校企產學研實踐環節,形成麵向全體學生、多角度、多層麵的學生“三位一體”式實踐平台,打造專業的實驗室、教師工作室和生產實習基地,實現三者的互動聯係,建立實踐平台,並製定完善的保障機製,以培養高素質學生為目標,打造創新人才。

1 多維實踐平台的構建

學生獲取知識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因此,多維實踐平台的構建要緊扣食品產業需求,堅持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提升,擴大受益範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受惠機會[3]。

整合校內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及校企產學研實踐環節,形成“三位一體”式實踐平台 “多維實踐平台”是有機整合校內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和校企產學研實踐環節的主要方法,將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麵向全體學生,從多角度出發,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平台,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水平。此外,學校要建立以研發為中心的運用機製,讓校內外學生積極開展實踐,將三個方麵的實踐環節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協作應用,打造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多贏局麵,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中,校內實踐教學主要完成基礎及專業課基本實驗技能操作的學習,以驗證試驗為主;課外實踐教學可進一步增加學生參與開放性實驗、大學生課題、教師科研課題的機會,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文獻檢索、科學數據統計分析、文獻寫作等能力,強化課堂學習,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校企產學研實踐環節是主要針對於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熟悉食品企業管理體係,掌握食品儲藏、加工、流通等流程,提高畢業後走入社會的就業競爭力。

設計實驗室、教師工作室和生產實習基地的互動機製 大學生創新實踐平台的基礎設施包括實驗室、實驗樓、生產實習基地等硬件設施,設立開放性實驗中心、專業實驗室和教師科研工作室等創新實驗室,可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場地平台[4]。

在多維實踐平台的建設過程中,學校要建立具體的研發實驗室、教師工作室和生產實習基地,並將三者緊密結合。也就是說要完善基地建設工作,堅持運作管理的科學性,對實驗室進行開放,給學生更多的參與空間,並促進教師工作室與企業的產學研模式相結合,規範建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