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助產綜合實訓的形式及內容
仿真模擬實訓法
1)教學病例的設計。首先收集臨床病例,並做適當修改,根據教學需要增減內容,使其既符合臨床實際,又能體現教學需要。常用病例類型包括正常分娩、異常分娩和產科急重症三類:正常分娩主要學習目標是熟練掌握產科基本工作流程及操作等,學習分娩室工作的配合,培養溝通交流及健康宣教等能力;異常分娩主要學習目標是培養學生識別、處理異常分娩的能力;產科急重症設定如產後出血、羊水栓塞、子癇搶救等產科急重症病例,主要學習目標是培養學生在麵對產科急重症時的判斷能力、處理能力、應變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教案設計,包括病例摘要、情境設計、操作流程標準、標準病人設置、實驗用物準備等。
3)綜合實訓的實施。學生在常規單項專業操作考核合格後進行綜合實訓。學生預先分組,在實訓課前教師不預先提供任何病例相關信息,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標準病人”身份出現,學生需依據“標準病人”的臨床表現作出反應、采取相應措施。“標準病人”依據學生的反應及處理措施繼續設置問題,引導場景發展,完成預定教學目標。
4)實訓總結與反饋。在模擬實訓後,教師有針對性地回放錄像,進行總結與反饋。評價方式主要通過演練小組自評、觀摩同學他評、主控老師錄像回放點評和反饋總結等步驟實施。
角色扮演法 教學病例、教學場景的設計及用物準備與仿真模擬實訓類似,學生分別扮演患者、家屬、巡回護士、助產士等角色,相互配合完成任務,課後進行訓練,撰寫實驗報告。考核采取操作小組自評、觀看組他評、教師最後總結評分。
過渡式綜合實訓法 部分院校在學生臨床實習前利用5~7天時間,通過實習前動員、醫院參觀見習、常用婦產科單項技能操作強化考核、病例討論、溝通交流能力培養、職業道德素質培養、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等環節,消除學生臨床實習前緊張情緒,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臨床適應能力。
4 助產綜合實訓中心建設
近年來,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投入逐漸加大,部分高職院校已建成融教學、科研、培訓、競賽、技能鑒定和教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實訓室。目前多數院校婦產科實訓中心設有產房、婦科檢查室、產科檢查室、母嬰同室病房、新生兒病房、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新生兒沐浴撫觸室、兒童體測室等仿真實訓室,擁有高級產床、胎心監護儀、新生兒搶救台、早產兒保溫箱、新生兒藍光箱、高級助產訓練模型、高級孕婦檢查模型、肛查及陰道檢查模型、會陰側切縫合模型、分娩模型、高級嬰兒搶救模型等教學設施。但臨床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日新月異,操作程序逐漸簡化,而學校教學內容、設施更新換代速度相對滯後。目前,多數院校會通過安排教師定期外出學習培訓、請臨床工作人員參與教學、引進有臨床工作經驗的人員加入教師隊伍的方式增強師資力量,因此具有“雙師”資格教師比例逐漸增加,以保持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方麵與時俱進,與臨床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