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職助產專業臨床前綜合實訓現狀及展望
實踐·實訓
作者:蘇曉敏等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助產專業教育以高職教育為主,高職助產專業在校實踐教學以單項操作練習為主,融入專項知識技能、綜合技能、工作情境過程、整體醫療理念和職業素養,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協作精神,培養臨床思維和應變能力的綜合實訓課程的設計尚不夠成熟。
關鍵詞 高職助產專業;綜合實訓;仿真模擬實訓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161-02
1 我國助產專業教育現狀
隨著國家和民眾對產科質量的重視以及單獨二胎政策的放開,臨床對助產士的數量及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世界需要助產士,現在比以往更甚”,這是國際婦產聯盟(ICM)2010年國際助產士節的主題。目前,國際助產專業已發展成為獨立的高等專業教育,在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新西蘭、芬蘭、英國、瑞典,助產士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而我國本科助產教育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江浙閩等省份的幾所高校;助產士的研究生教育尚屬空白;在衛生類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目錄中,助產專業多從屬於護理專業;助產專業沒有對應的繼續教育,助產士多實行護理學的繼續教育;助產士沒有獨立的職稱評定晉升序列,目前仍按護理人員標準晉升;我國尚未加入國際助產聯盟。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78所學校開設了專科助產專業,但各學校間教材選編尚不統一,且因課時有限,助產專業教育的深度及廣度不夠,培養過程沒能特別突出助產專業特色,多數是和護理生一起培養,隻不過在課程設置中加大了婦產科學及助產技術的教學比例。可見我國助產士教育與國際嚴重脫軌,難以滿足現今臨床對助產人員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高級助產教育體係迫在眉睫。
2 助產專業臨床前綜合實訓的意義
目前,我國高職助產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各級綜合性醫院、婦幼保健院從事產前、產時、產後護理及助產工作。助產技術作為其核心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規範的產前檢查、產程觀察、正常產接生、產後護理、新生兒護理能力,具有對異常產程、病理產科及產科急重症的識別及應急處理能力。這就決定了助產士應集助產、產科醫生、護理三方麵知識於一身,可見,助產士是一個對專業性、技術性和責任感要求極高的職業。而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
現今,我國大多數高職助產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采取教師講解示範、學生分組模擬練習的形式。實踐教學主要強調操作流程的掌握、動作規範性和熟練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是不經思考、機械地模仿練習,因此應變能力得不到鍛煉。且實踐教學項目以單項操作為主,對於能融入專項知識技能、綜合技能、工作情境過程、整體醫療理念和職業素養,充分調動學生的協作精神,培養臨床思維和應變能力的綜合實訓課程的設計尚不夠成熟。
目前,助產專業單項實踐操作內容設置大體包括骨盆外測量、孕婦腹部檢查、繪製產程圖、產前肛查及陰道檢查、臨產前及產後外陰清潔消毒、產包準備及使用、接生、新生兒臍帶結紮、會陰切開縫合術、陰道助產技術(產鉗、胎頭吸引術)、臀位助產術、新生兒窒息搶救等。單項實踐操作基礎、簡單,具有片段工作性質,對於學生學習掌握助產基本操作技能有益,但尚不能滿足對學生的臨床思維、疾病意識、評判性思維及臨床應用能力培養的需要。在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思想指引下,近年部分院校嚐試開展助產綜合實訓課程,即在學生完成主要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各主要專項操作的學習後,綜合運用本專業的主要知識和技能在校集中進行綜合性、係統化訓練,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崗位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