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給人生一個承載力——《論語》對人生的啟發1(1 / 3)

第一章 給人生一個承載力——《論語》對人生的啟發1

相對於茫茫宇宙而言,人生隻是短短的一程。在這短短的瞬間,任何人都有過熱情,也曾有過夢想。有的人懂得沿途看風景,於是他學會忘記仇恨,洗盡心靈的創傷;有的人邊走邊思考,於是他懂得濾去年少的輕狂,學會了禮讓恭謙。人生就是一首無言的歌,在磨練中學會生存的意。而《論語》告訴我們的也正是如何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1.儒雅的君子風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論語·八佾》

孔子對“君子”實在是太喜歡了,太讚美了!在孔子眼中,“君子”簡直就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論語·學而》開篇,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習知識並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在這裏,孔子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人生境界: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個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現代人行色匆匆,疲於奔命。知識爆炸,讀書囫圇吞棗猶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結友工於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

如果讓孔子飄然來到現代,他大概會說:現代人啊,現當代人,你們怎麼啦,瞧瞧一個個繃緊了一根根競爭的弦啊,人人像上足了發條!怪不得你們人人都說活得好累啊!怪不得你們中間的一些人受不了,最後崩斷了。

雖然孔子並不能來到現代,也不可能在我們耳邊作智者的叮嚀,但是現代人就是這樣啊!其實大家都體會到,在生活工作中繃緊了競爭的弦,繃得很緊,每個人就像上足了發條的鍾表在錚錚錚地轉著!

商家、廠家不用說,因為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規律就是競爭。隻有通過競爭才能完成價值規律這一商品經濟內在規律的全部運動過程。於是他們處理人際關係滿眼就是競爭:人才、資源、勞力、成本、質量、產量、信息、市場等,都是一些不可讓的競爭。

在我們的生活裏,職場競爭,上崗競爭,不行就下崗。各行各業都是在競爭,優勝劣汰。在現實社會與生活中,還看到人們爭權、爭利、爭名,比位子、房子、票子、車子、孩子、妻子等等的競爭。

就連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裏就要開始為孩子將來的競爭做準備了,要補鈣、補鐵、補鋅,還要補充維生素ABCDE,還要補音樂,補胎教,夫妻倆說啦,將來寶寶智商高可以競爭得勝利。

孩子出生了,在成長中也處在競爭的緊張氛圍中。媽媽說:現在競爭多厲害,孩子你不努力,將來工作都找不到!

爸爸說:將來競爭更厲害,孩子你不從小學會競爭,將來你沒有崗上!

老師說:現在是知識爆炸時代,越進步競爭越激烈,你不選個重點小學,不上個重點中學,不考上好大學,你明天怎麼去競爭啊?

這些話沒錯,都說的是事實,但是回過頭來看看孩子的幼小心靈,早已不負重壓而過早地衰老了。他們的眼睛如果都戴上“競爭”這副“眼鏡”來看人際關係,那會帶來多大的負麵影響。他們每天在“競爭”的壓力下生活,因此沒了童年的歡樂,少了少年的歡笑,缺了成長的幸福,而是一天到晚憂心忡忡。他們時刻準備著,為了“明天的競爭”!為了“明天的競爭”,時時刻刻在準備著!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幸福和快樂可言?

再看看今天體育運動會上的競爭更是劇烈,據說奧運會查出服用違禁藥物的就有數十例。誰都知道奧運會對禁藥的檢查非常嚴格,但是還有那麼多的人闖“紅燈”。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加拿大的選手約翰遜打破了百米世界記錄,結果查出來服用了興奮劑,還有創造9秒78男子百米世界記錄的美國人蒙哥馬利、美國的短跑巨星瓊斯等等都出了事。為什麼要鋌而走險?因為競爭取勝、奪金獲銀的欲望太強烈了,一旦敵不過名利的誘惑,自己把握不住就服用禁藥了。

你我捫心自問:還有儒雅的君子風度嗎?還有幾多衷心的喜悅幾多兩小無猜的歡樂呢?

於是孔子又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說有,那也就像射箭比賽一樣吧!登堂比賽前先互相作揖謙讓讓,賽完後又下堂飲酒祝賀。這樣的競爭,可以說是君子之爭。”(《論語·八佾》)

賽前揖讓,賽後喝一杯。

溫文爾雅,頗有紳士風度的君子之爭。

多麼令人神往!

這算不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呢?這又是不是有點奧林匹克的精神呢?

其實,又何止體育競賽,舉凡政治角逐、商業競爭、技術開發、文藝比賽,人生舞台上的方方麵麵,何處不應該提倡一下君子之爭的風度呢?

2.以史為鑒,看過去知未來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論語·為政》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論語·八佾》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向哪裏去?

關於這個問題,早在幾千年前,孔子的弟子子張就提出來了。

子張問:“今後十代的情況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代沿襲夏代的禮儀製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襲殷代的禮儀製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那麼,繼承周代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論語·為政》)

孔聖人既是曆史學家,又是未來學家,他給我們指出了看過去知未來的方法。

曆史在漸變中發展,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但無論怎麼變,怎麼增添和廢棄,又總是會有所繼承,這就是傳統。

對於接受前人的教訓,中國人曆來十分重視,因此才有了前車之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樣的成語和告誡。然而,人似乎總是十分健忘,盡管有這樣那樣的血淋淋教訓,卻又總是重蹈覆轍。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時刻牢記曆史的教訓,如果真的能以史為鑒,那就真的能建功立業。

熟悉中國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這樣一則史實:秦昭王時,秦國在政治和軍事上處於明顯的優勢,於是,秦昭王對左右的大臣說:“現在的韓、魏比當初強嗎?”大臣們都說:“不如當初強。”秦昭王又問:“現在韓國的如耳、魏國的魏齊是不是比以前的孟嚐君、芒卯更有才能呢?”大臣們說:“不如。”秦昭王又問道:“當初,以孟嚐君和芒卯那樣的才能,統率著強大的韓、魏軍隊來攻打秦國,都對我們無可奈何,現在,以無能的魏國和齊國,率領著弱小的韓國和魏國的軍隊來進攻秦國,他們的結局是怎麼樣應該很清楚了。”左右大臣都說:“您說得太對了。”

這時大臣中期推開身前的琴對秦王說:“大王對天下的估計是錯的。為什麼呢?從前,晉國的智氏、範氏、中行氏、魏氏、趙氏、韓氏這六個卿相家族,智氏是最強大的,它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又率領韓氏、魏氏兩家在晉陽圍攻趙襄子,決開晉水河口淹沒了晉陽城,當時晉陽城頭離水麵三版高。智伯出來察看水勢,韓康子為他駕車,魏桓子跟在旁邊。智伯十分得意地說:‘開始我不知道水是可以滅亡一個國家的,如今才知道了。’因為用汾水淹安邑很方便,用洚水淹平陽很方便,而這兩個城市正是趙、魏兩家的重鎮;這時魏桓子用胳膊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用腳踩一下魏桓子,又踢他的腳後跟。就在這腳和肘相碰於車上的時候,智伯的土地被分割的命運就決定了。後來,身死國亡,為天下人所譏笑。如今秦國的強大超不過智伯,韓國和魏國雖然已然弱小,也比趙襄子被圍在晉陽時強得多。這正是韓國和魏國使用計謀的時候啊!希望大王切不可掉以輕心。”

智伯本是晉國各卿相中最為強大的大家,但由於傲慢疏忽,終於被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打敗了,這才形成了後來韓、趙、魏三國。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取曆史教訓,不為一時的優勢所迷惑,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管子·形勢》:“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以古為鏡,可知興替。從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曆史的軌跡可以知道過去,那麼,運用同一法則,我們也可以知道未來,這就是鑒往而知來。

文化與曆史的承傳不可割斷。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曆史,自己的文化傳統,則無異於自毀自滅,使後代人無法考證。

所以,一般人要讀一點曆史,從政治國的領導幹部更應該多讀一點曆史。

但到了現代,曆史在大眾心目中卻日漸衰微。除了幾個老學究們還在堅定不移地研究著曆史外,年輕的一代,又有幾個在讀史?當然這也不能全部怪大家,實在是我們不知從何來讀史。因為“曆史知識”與“曆史資料”不同。我們民族國家已往的全部活動,是為曆史。由史不家們所記載而流傳到現在的,隻能算作曆史的材料,而不是今天的國民大眾所需曆史的知識。材料累積而愈多,知識則與時俱新。曆史知識,隨時變遷,應與當前現代種種問題,有親切的聯絡。曆史知識,貴能鑒古而知今。至於曆史材料,則為前人所記錄,前人不知後事,故其所記,未必是我們後人所需要知道的。但是後人欲求曆史知識,必從前人所傳史料中覓取。若蔑棄前人史料而空談史識,則所謂“史”者非史,而所謂“識”者無識,生乎今而臆古,無當於“鑒於古而知今”之任也。

列寧曾經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過去,也就失去了今天和未來。

所以孔子才會在《論語》中一再地強調文獻的重要性。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講得出,但是杞國不足以為證;殷代的禮我能講得出,但是宋國不足以為證。這是因為杞、宋兩國文獻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獻足,我就能引以為證了。”(《論語·八佾》)

聖人在這裏以杞、宋兩國為例強調曆史文獻的重要性。

曆史學的基本功能是揭示曆史規律,提供曆史經驗,啟發人們的智慧,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知識都是曆史的,都是對過去經曆的經驗總結。“鑒古而知今”,人類總是從過去了解今天,進而開拓未來。但是,為現實服務,必須以尊重曆史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必須尊重曆史學自身的科學性。隻有實事求是,按照曆史的本來麵目,揭示真相,才能昭示真理,給人們以真知和新知,推動人類的進步。

任何以現實需要為借口,隨意剪裁曆史都是不能允許的,都是對曆史的歪曲和篡改。像那些加以人為修飾的曆史,成了可以任人打扮的婢女,抑或成了曆史學家束之高閣把以賞玩的古玩。前者是人的附屬物,沒有任何價值,後者雖然是高雅的標誌,但卻終究是玩物,而且是極易碎的。站在曆史麵前,人們自己也往往不由自主做了玩物。如果真是這樣,是不是辜負了儒學先賢的一份善意的忠告呢?

3.別為打翻牛奶而哭泣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論語·微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經過,他唱道:“鳳呀!鳳呀!為什麼你的德行竟如此衰敗?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來的卻還來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人物太危險了!”孔子下車,想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使孔子沒有能夠和他談。

楚狂接輿的形象真有點給人以嬉皮士的味道,一路唱著一路跑。至於是不是“裸奔”,那可就不知道了。

但他所唱的內容卻是非常嚴肅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兩句,成為了後世的名言。用我們的今天的話來說,就叫,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了吧,關鍵是要抓住未來。不過抓住未來幹什麼?這依然是一個問題。在接輿看來,如果你要抓住未來去從政,那還是不可取的,還是糊塗。因為“今之從政者殆而!”就是現在從政的人都是十分危險的了,你又還“累累如喪家犬”一樣汲汲於奔走各國幹什麼呢?

當然,由於時代的不同,現代不需要我們做接輿這樣的隱士,而是要求我們能幹出點成績,做一個有用的人。說大點是為國家做貢獻,說小點是光宗耀祖。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有限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而不是“累累如喪家犬”般勞心勞力卻毫無所獲。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沒有多少時間經得起浪費。

就在奔騰不息的河水邊,孔老夫子發出了一句引發無數人感觸的感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

孔子一方麵感歎時光易逝,往事難再,另一方麵以水為喻,勉勵我們進德修業,都應該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樣,孜孜不已,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