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在生意場上的運用十分重要。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曾任美國通用公司總經理的查理·威爾遜,以考慮事情全麵而周到著名。有一次,當他的兒子決定對一家公司進行投資時,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的兒子認為,對方開出了極好的條件,對於投資方來說,絕對是穩賺不賠的。無論從公司的營業、運轉、資金,各方麵都看不出有什麼問題,簡直就是一個投資的絕好機會。威爾遜於是說:“問題就是出在他們給的條件太好了!你想想看,在對方如此優厚的條件之下,這家公司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達到收支平衡,所以失敗的幾率很大。即使他們真的成功了,也會為了達到收支的平衡甚至賺錢,而承擔過大的壓力。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怪你逼他們逼得太緊,雙方良好的合作關係就要被破壞,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值得長期合作的好夥伴,那麼就應該讓他們的努力所得要大過於你,雙方將來才不容易有危機出現。”
凡是做成功的人生,必須懂得一種人生的哲理,八個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9.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
翻遍《論語》,裏麵的字字句句無不是一位智慧老人的諄諄教導,聽起來也是讓人心曠神怡。然而,孔子卻嚴肅地發出了一聲歎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那語氣,就像是一位慈父在責備自己的兒子,滿是“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感歎。
孟子說得更為尖刻:“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滕文公上》)
雖然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一個是仁者叮嚀,一個是智者雄辯,但兩人所表達的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為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反對好吃懶做,消極無聊地打發日子。
在生活的各個方麵,態度都是一個大問題。健康積極的態度是麵對一係列問題所必不可少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前國足總教練米盧的“態度決定一切”是非常正確的。
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為了實地了解人們對於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別差異,他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敲石工人進行訪問。
心理學家問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麼?你沒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而這些石頭又特別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心理學家又繼續找到第二位工人,問他:“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為了每天的工資500元,我才會做這份工作,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閃爍著喜悅的神采:“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後,這裏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並不輕鬆,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再次接受上帝的愛,心中便常為這份工作獻上感恩。”
故事中3個工人對於工作的態度,正反映出人們對於自己人生的看法。而您願意用哪一種態度來看待自己將來的前程呢?
或許在過去的歲月中,我們時常懷有類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消極看法,認為人生就是無盡的苦海,每天隻好懷著抱怨活下去;或受困於生活的無奈,為五鬥米折腰,一日複一日,過著貧困的生活。
孔子在這方麵就頗有感觸。在《子路》篇裏,有這麼一則故事。說的是孔子一個叫樊遲的學生去向孔子學耕田種地而被孔子罵了個狗血淋頭:“小人哉,樊須也!”
這裏的“小人”其實隻是相對於“上”,即在上位的統治者而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進,倒不是說他品德上有什麼問題。就像我們今天有些家長寫自己的子女:“你這個沒有出息的東西!”恨鐵不成鋼而已,沒有其他的意思。
在《衛靈公》篇裏。孔子再次提到了這個問題。孔子說:“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隻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謀衣食並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獲得衣食。
其實,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孔子的話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我們今天的情形而論,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搞文化工作的專家、高級知識分子,就是不如一個拉人力車的或種蔬茉的菜農收入高,更不用說和做生意的個體戶相比了。但我們的大學教授和專家學者是不是要為了“謀食”而放棄教學和科研去拉人力車,去種蔬菜,或去做生意呢?這時,我們就用得著“君子謀道不謀食”這句話了。畢竟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有所從事的職業的性質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君子謀道不謀食”還包含著一種敬業精神在內。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待遇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但我們畢竟是君子,所從事的,畢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尚事業啊。不合理現象需要得到解決,得到改變,但“君子憂道不憂貧”,自己的追求還是不能放棄。
不論您過去對人生的態度究竟如何,並不重要,畢竟那是已經過去的了,重要的是,您對未來的態度又是如何?
您可以選擇如以往一般,繼續消極地下去,每天常常謾罵、批評、抱怨、四處發牢騷,那是輕易而無需學習便可辦得到的。問題是,您真的願意讓自己的一生被這些垃圾來填滿嗎?
“君子謀道不謀食”,雖然知道自己的工作並不輕鬆,但卻能為更多人所能獲得的好處,為自己的辛苦工作獻上感恩。
積極向上的態度正如孔子所傳達的,它並不是歧視體力勞動,而是告誡我們幹一行要愛一行,還要樂一行。真正的積極思想者,是能夠運用智慧,審慎判斷當前的難處,從中找出正麵的定義,給予肯定的評價,並從其中看出未來的美好結果,同時為此深深地感恩。積極思想者必須具備能夠看清消極麵的能力,且拒絕讓自己與消極意識共浮沉,願意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更光明的人生。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能夠真正做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什麼也不想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說不定這本身還是一種難能的修養,一般人就是想修還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經濟發達,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以後,一些人無所事事,閑得無聊,似乎采納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莊子曾借廣成於的口說:“不看不聽,清靜無為,不勞動身體,不費心思,就可以長生不老。多用心智,乃是禍害的根源。”(《莊子·在宥》),於是乎,大夥都沒日沒夜地打起麻將來了。聖人若是知道了這情況,會不會感到哭笑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