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在做事中的妙用1
善於做事是成功的保證。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在事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做事的技巧。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最佳時機,合理籌劃布局,協調上下級關係,積累人際資源,永葆事業長青,等等。善於做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從容應對,遊刃有餘。關於做事的技巧,《論語》中有很多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多借鑒。
1.君子不器,博學而多才
子曰:“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雍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論語·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
在《為政》篇裏,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不器”的話,要求君子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隻能派某一方麵的用場,而應該博學而才能廣泛,努力使自己成為能適應各個方麵的通才。在孔子看來,器皿各有所用,打醬油的不能買醋,裝酒的不能裝油。而君子進德修業,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政,都應該博學而才能廣泛,努力使自己成為適應各個方麵的通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全麵發展,做一個多麵手,做一個開拓型的人才。
孔子不僅是這樣要求別人的,他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這裏牽涉到博與專的問題,這個問題仔細考究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實際上,博與專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開而讓人選擇的。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一方麵是分工越來越細,因而越需要專門的人才;另一方麵是專業人才越來越需要有各個方麵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專”得起來。既要廣博地學習,又要有一個追求的中心這就叫“博學而篤誌”。
既要多問問題,又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空想,而要多想當前的事情,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的事情,這就叫“切問而近思。”
學習的關鍵在於自身的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從自己切身處去問,接近處去思。
其實,也就是我們今天理論聯係實際的要求,隻不過說法有所不同罷了。
所以,一方麵的確如孔子所說: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隻能派一種用場,裝醬油就裝醬油,裝醋就裝醋。或者如孔子聽到達巷人的話後風趣而幽默地所說的那樣,駕車就駕車,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駕車,去一所駕校學兩個月拿一個駕駛執照外。還要去學電腦,學英語,如此等等,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而多才多藝的人。但是,另一方麵,沒有哪一方麵的專長,或者說沒有一技之長,在今天的社會裏也是寸步難行的啊。弄不好,就會成為人們所挖苦的“樣樣懂,門門瘟”,恐怕連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還找不到呢,那就隻有失業了罷。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
在治學上更講求專一,知識浩如煙海,一個人的生命不過短短幾十載,如白駒過隙,是不可能一一鑽研的。“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在每一個領域中都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難的,與其一生四處鑽研而皆無造詣,不如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而有所收效。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學辦事方法。因此,讀書應專心學好一兩家之說便好。
博是為了廣,專是為了深。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閱而不深,隻能得其皮而失卻其本質,知其形而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專一是治學的標尺,越專則標度越深。
在治學宜專的同時,更主張做事宜專。
主守就是專守,主戰就是專攻,主城就是專門修城,主壘就是專門修築堡壘,萬萬不可以腳踏兩隻船,一心兩用,結果一事無成!
要想求得做事穩妥,應當專心致誌。
“專”就要有始有終,堅持不懈。不可以“這山望著那山高”,見異思遷。凡事專心一致,堅持下去,定能有所成就。
所以,更為理想的追求實際上不是“博學而無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學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又博又專,“樣樣懂,門門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聖人其猶難諸。”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吧?又何況我們這些等閑之輩呢!
2.言行要統一,不要吹牛皮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為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論語·裏仁》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論語·公冶長》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論語·憲問》
就像“人不知而不慍”一類的話題一樣,關於言與行的關係問題,孔子也作了三番五次的強調。
在《學而》篇裏,孔子說過“敏於事而慎於言”。在《為政》篇裏又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在《裏仁》篇裏,除了“古者言之不出,恥學之不逮”也的說法外,孔子還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憲問》篇裏,孔子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所有這些說法,意思都隻有一個,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少說。或者如俗語所說:“說到做到,不放空炮。”
在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是個非常重要的命題。由於儒學是經世之學,因此更強調“行”,也就是實踐的意義。《尚書》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提出了知易行難的觀點。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力行被看成了君子的一個標誌。看一人品質如何,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實際行動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這種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實學”的重要內容。
知一句便行一句。不僅要“常常行之”,還要事事力行,辦事“宜就所當所務者次第施行,做一件算一件,行一步算一步”。
據《三國誌·馬良傳》載,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沒有聽劉備的話,在街亭之戰中重用了馬謖,結果馬謖兵失街亭。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犯了一個大錯誤,隻好揮淚斬馬謖,自己追悔莫及。
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十有八九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也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麵,而不要光吹牛不做,誇誇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