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論語》與人的美德2(3 / 3)

——《論語·述而》

孔子說:“奢侈顯得驕做,節儉顯得寒傖。與其驕做,寧可寒傖。”(《論語·述而》)

“儉”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項美德。《左傳》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說,節儉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和來源,而奢侈則是所有惡行中最為嚴重的。這部先秦經典將“儉”字提高到無以複加的高度上,充分地展示了節儉的重要意義。這種崇尚節儉的精神,在以後曆代都受到推崇和發揚,有的人從理學上闡發,更多的人則是在行動上實踐。

縱觀曆代有為之人,無不是節儉之人。漢文帝以儉治國,停止修建露台,開創“文景之治”。曹操一生節儉,不好奢華,他的帷帳屏風壞了就修補,接著使用。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節儉得近於苛刻,見有太監穿新鞋在水中走過,他竟大發雷霆,嚴以治罪。這些君主節儉,並非是財不足用,而是認識到節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石成金在《傳家寶》中所說:

“凡貪淫之過未有不生於奢侈者,儉則會不淫,是儉可養德也;人之愛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長久之理,是儉可養壽也;醉濃飽鮮,昏人神誌,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儉可養神也;奢者妄取苟求,誌氣卑辰,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儉又可養心也。”

當魯國人林放問孔子關於禮儀的問題時,孔子也回答說:“禮,與其奢也,寧儉”與這裏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與儉的問題,就通常意義的理解是一個經濟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物質享受的問題。這個問題大而言之受時代風氣影響,比如說,我們在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儉節約,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到80年代、9O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場之風也就滋長起來,以致到了令老一輩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這個問題則受個體生活原則和世界觀的來製約,一般說來,比較傳統、保守的人崇尚節儉,比較新潮、激進的人追求奢侈。當然,這是從主觀方麵說,從客觀方麵說,則還要受到經濟能力的嚴格製約,對於一個身無分文的叫化於來說,“奢侈”一詞本身就太過奢侈了,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也就隻好“節儉”了罷。

回到孔子本身的態度來看,他所代表的,顯然是傳統的節儉的精神。這種精神也許已不合於今天的時代氛圍,因而不被一些人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所接受。不過,有兩句老話倒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這就是—-“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抱定儉的態度.偶爾奢一奢也無不可;而一旦形成了奢的習慣,要儉下來可就難上加難啊。

從這個意義來說,那還真是節儉總比奢侈好哩。

俗話有這麼一個稱謂:“敗家子”。而什麼是敗家子呢?通常是指那些好吃懶做、遊手好閑、揮霍家產的人。這類人一般都不知父輩當年闖蕩的辛苦,成家立業時經曆的磨難,因此不能體會錢財的來之不易,加上家庭條件優越,養成一副驕奢氣象,往往大手大腳、揮霍無度。人們對這類人通常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並以此教導自家子弟。

曆史上的由於奢侈而喪國敗家的例子很多,如商紂造肉林、建酒池,奢華無度,結果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後被武王取而代之;秦始皇一統六合,武功蓋世,天下無人可與之爭鋒。奈何天下太平後,築長城、修造阿房宮、建兵馬俑,勞民傷財。結果陳勝揮臂一呼,天下響應,強大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便隻經二世而終,不能千世、萬世相傳了;《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權不可謂不重,位不可謂不尊,財不可謂不富,就因整個家族不知節儉,揮霍奢侈,最終財去人空,落個衰敗的下場。

可見,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無論是官家還是農家,無論手工之家還是商賈之家,如果勤勞儉約,就沒有不興旺的;如果驕奢倦怠,就沒有不衰敗的。

勤儉為治家之本,不但可以讓家庭長久,更可教導家人子弟養成良好品德,知勞作之艱辛,從而愛惜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