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論語》與人的美德2(2 / 3)

這句話表達了“義”與“勇”的關係。其實,見義不為不僅是怯懦的表現,而且是十分可恥的事情;相反,見義勇為則是十分光榮的事情。為了使社會風氣變得更好,應該提倡見義勇為的精神。

“見義不為,無勇也。”這是說君子應該見義勇為。見義不為,則無君子之勇(但是也可能有小人之勇)。“子謂子產: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這裏的恭敬惠義,其實也都是義,義者,宜也。此即君子之行、君子之勇。

在孔門弟子中,子路以勇著稱。“子路有聞(而)未之能行,惟恐(複)有聞。”朱注:“子路聞善,勇於必行”;“若子路,可謂能用其勇矣。”(《集注·公冶長》)

然而有一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裁)!”朱注:“夫子善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同前)所以,孔子常常挫其銳氣。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這裏,從“君子義以為上”中,有一句潛台詞呼之欲出:小人利以為上。此即“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之勇尚義,小人之勇尚利。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勇敢是人類最美好的品德之一。但“勇”不是一味地輕生好鬥,而是與道德修養密切相關的。孔子承認他的學生子路比自己勇敢,但也教導他有勇更要有義。孔子認為,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是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荀子將“勇”分為上、中、下二種境界,懷仁愛之心,憂國憂民,無私無畏,是“大勇”;好禮而輕財,親賢士遠小人,是“中勇”;不顧是非,貪財鬥狠,是“小勇”。綜觀古今,凡是為國家、民族利益,為正義事業,敢於奮鬥、勇於犧牲者,都是值得崇敬的勇者。

孔子提倡“視死如歸”。原意就是麵對死亡要像回家一樣從容。畏懼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還有比死更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義”。這句話強調,有時候為了維護“義”、成就“義”,就應該直麵死亡,平靜地對待死亡,也就是“舍生取義”。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此句出自《論語·憲問》。有仁德的人一定會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這句話表達了“仁”與“勇”的關係。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會見義勇為、舍生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是為“義”而勇,也許隻是意氣之勇,在他們的心中未必有仁愛之情。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則是說有德行的人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這是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也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夠寬厚愛人,聽以無所憂慮;有智慧的人,能夠辨明是非,所以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能夠臨難不驚,所以無所畏懼。一個人具有這三者中的一種品質已屬難得,三者兼備,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沒能做到,不過他的學生子貢卻說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說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學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連他都不具備這三種品質,那誰還能做得到呢?

荀子也講“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道義所在,不會傾倒於權勢,也不會隻顧私利。荀子這句話是在談論一個人的“大勇”時說的。荀子指出,隻為爭飲食而鬥是無廉恥的豬狗之勇,為爭貨財而鬥是惟利是圖的賈盜之勇,無謂地械鬥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為道義而鬥爭。他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不畏權勢,不為一己私利,所以會得到民眾的支持。

7.家因奢侈而敗,因儉樸而興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八佾》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