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論語》與人的美德2
6.君子尚義不尚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子路曰:“君子尚勇率?”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陽貨》
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的認識,曆來是名人誌士熱衷探討的話題,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怎樣生存才更有價值,始終是智者有理,賢者有道,沒有苟同,爭論不休,君者如能正視他們的爭辯,從中領略出適合的生命和生存的意義,將對自己的行政生涯大有裨益。
《詩經·大雅》中寫到:“既明白事理,又聰明機敏,才能確保安全。”《周易》也標明:“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德行就是愛惜生命。”
《論語》則認為:“士人遇到危險應當舍身赴難,見義勇為。”又雲:“君子隻有勇於犧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沒有因貪生怕死而違仁的。”
管子語曰:“對現實感到困惑,就應看看古人;如果想預知未來,就應回顧曆史。”正如古語所說:“與死去的人患同樣的病,是不可能活命的;與亡國者走同樣的路,是不能生存的。”
《呂氏春秋》中則如此說:“見有人因吃東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人吃東西,荒謬呀;見有人因乘船淹死了,就禁止天下人乘船,荒謬呀;見有人因戰敗而亡國,就取消天下的軍隊,荒謬呀。”三國時的杜恕說:“奸臣賊子,從古到今,不是說沒有。可是如果十年出一個,就認為是接踵而來;百年遇上一個,就認為到處都有,並因此疑神疑鬼不敢用人,這就和因為有人噎死就禁止吃東西一樣,噎死的人雖然不多,但餓死的人就多了。”
孔子尚德尚義而不尚勇,主張用禮義來規薄約束勇敢。當然,這並不是說勇敢這種品質不好,而是說如果不加以規範約和勇敢就會走向反麵,就會出問題。這就是他在“六言六蔽”裏所說的,“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以及在《泰伯》篇裏所說的“勇而無禮則亂。”
尤其是對那些道德品質敗壞的小人來說,無勇倒還沒有什麼,一旦有勇,那便真會成為害群之馬;肆無忌憚,無惡不作,鬧得社會不得安寧了。
同樣,對於善行和惡意的認識各個賢者也很少雷同,他們對世間善惡德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孔子說:“敢憎恨那些揭發別人隱私的人,才是正直無私的人。”
管子卻認為:“敢憎恨那些隱瞞別人惡行的人,才是仁者。”三國時魏國的大臣曹羲說:“世人所說的抑惡揚善,是君子的大義;保護誌同道合者,是朋友之間最深摯的情誼。這種說法,不過是市井俗人的閑談罷了。因愛憎而導致的互相詆毀之言,不是誠實公正的真理。世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隻依據隻言片語來下結論,因此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亂往往是這樣造成的。朋友之間不分是非,什麼事都一味的隨聲附和,失敗的種子就會從中萌發。議論要以事實為準則,不必相互苛求指責。朋友要以平等的態度作為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隨聲附和當作是友情牢固。因此豁達明智的人,隻要大的原則一致,並不追求形式的好看。隻要心靈相通,並不在乎言語是否一致。”
雖然智者仁人們從正反兩個方麵對生命和善惡闡明了不同的觀點,但目的都是訓導大家從善止惡,對於君者,應從大義出發對待生命,從長遠考慮對待善惡,不斷更新對生命和善惡的認知,這才為君之道的策略。
隻為爭飲食而鬥是無廉恥的豬狗之勇,為爭貨財而鬥是惟利是圖的賈盜之勇,無謂地械鬥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為道義而鬥爭。
麵對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你是“當做不做,豆腐放醋”。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到車匪路霸應挺身而出;見到女青年落水應義無反顧,不待脫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緊。否則,你就是膽小鬼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