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論語》與人的美德1(1 / 3)

第八章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論語》與人的美德1

古希臘奴隸主把智慧、勇敢、節製與正義這四主德作為主要美德。中世紀基督教提倡信仰、希望和仁愛三種基本美德。中國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種美德。對於一個人來說,美德是贏得一切事物的首要品質。作為儒家的首要經典,《論語》給我們提供了美德典範。

1.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論語·泰伯》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論語·憲問》

“德不高則行不遠”,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隻有德才兼備之人,才能與利世一起患難與共,榮辱共擔。

“德不高則行不遠”是利世的做人觀,做事首先做人,我們相信: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隻有德才兼備之人,才能與利世一起患難與共,榮辱共擔;隻有有品行端正的員工,才可能有長盛不衰的企業。

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麵,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麵。

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隻要驕做吝嗇,那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論語·泰伯》)

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魚,孟子舍魚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們的用人之道,我們選拔和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似乎依然堅持的是這個原則。當然,其德和才的內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周公本人,不但不驕不吝,而且是謙遜大度的典範,這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贅言的了。

孔夫子教導我們,德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還告訴我們,德育本身也有基礎,要抓德育就要狠抓這個基礎。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礎。這裏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國際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確把“學會共同生活”作為教育的基礎。而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要與周圍人群友好相處,並從小培養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實質上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這兩者的關係是非常明確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要想學習文化知識,精通學問之道,也隻有從做人的體會、人生的經驗入手,才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而不會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第五回)的道理所在。

為了使這個高尚的道德目標具體化,以便通過社會教化和自我修養來逐步達到,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問題。其基本內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個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話說就是實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獸之別”,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確指出:“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說,如果隻講究吃飽、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會失去人格,和禽獸也差不多。為此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論證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內涵應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八德,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這樣,孟子就明確地回答了要讓學生做一個什麼樣人的問題。但是,由於孟子的“性善論”含有唯心主義先驗論色彩,其八德並未被後人完全認同。在後世儒家中還有不少學者推崇管仲的“四維”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日禮,二日義,三日廉,四日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管子·牧民》)

這些學者認為可用“禮、義、廉、恥”作為完善人格的標準,即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如漢代的賈誼和清代的顧炎武等大學問家均對四維說十分讚賞。

在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所倡導的“新生活運動”也曾主張以“中華民族固有之德性禮、義、廉、恥為基準”,認為這是“古今立國之常經”。但是由於管仲的四維隻講“禮、義、廉、恥”不提“孝、悌、忠、信”,所以並不能涵蓋完美人格的全部內涵,所以有較大的片麵性。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全麵總結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並以此八種德行作為新加坡政府的“治國之綱”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須具有的道德品質。李光耀的這一英明之舉已在新加坡取得極大成功。

孔子還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就是指“對於千裏馬,不稱讚它的力氣,要稱讚它的品質。”

尚德不尚力,重視品質超過重視才能。

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們今天選拔幹部和人才的一個原則。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如果品質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還不會太大。恰恰是一個能力非常強、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質敗壞、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會非常大,有時候甚至會達到致命的程度,斷送一個單位、一家公司,甚而至於一個國家、一朝江山。

反過來說,一個人品質很好,能力雖然差一點,但他隻要虛心好學,提高自己,也就會逐漸有所進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質更比能力重要。這是我們在考察幹部、選拔人才時不能不遵循的原則。當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

比較全麵地說,應該是德才兼備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時,德重於才。如果完全沒有才,則已不在我們所討論的範圍內了。因為我們的話題本來就是在千裏馬的問題上展開的。

所謂“品不良則心不正”,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我們的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工作品質必須優良,客戶才會為我們的產品、服務買單,老板才會為我們的工作買單。

可見,不論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針,還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德育”公共課,設專職“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繼承著儒教傳統的。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