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論語》中的成功學3
10.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而孔子也確實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
雖然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但每個人也都有優點。我們有了歸零心態,自然應該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借鑒他人的經驗,這才是成功人士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學習他人的長處,可以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學習他人首先要自認無知。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樣做很難。因為人人都有虛榮心,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恰恰是這些虛榮心成為你前進道路中的最大障礙,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多麼有本事,如何有才能,你的話都可以成為權威和經典,那麼你隻能遭到別人的唾棄。相反,如果你能承認自己無知,反而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從而得到別人的支持與幫助。一再重複無知的謊言隻能讓你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出醜,就像“皇帝的新裝”,受到傷害的隻能是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利於充分獲得他人的幫助和建立健康心態,學習他人的長處,提高自己。
學習是改變的一條捷徑。現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競爭也日趨激烈,許多新生事物不斷地蜂擁而至,如果你不學習,不提高,那麼你識早要被大浪淘掉;也隻有改變,先發製人,通過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學會“將自己的腳包起來”向前走,前麵的路才會變得平坦起來。
從另一方麵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裏仁》篇裏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師的優點固然值得我們學習,老師的缺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鑒,關鍵是不要盲目崇拜。
當然,說是這麼說。事實上,老師在我們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還環繞著神聖的光暈,使我們恰恰難以分辨哪是他們的優點,哪是他們的缺點。
所以也就隻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罷。
的確,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學習別人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那麼生活中好的習慣不就多了一點嗎?好的風氣不就多了一點嗎?積少成多,我們社會大家庭中不就處處綻放精神文明之花了嗎?
俗話說得好:“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通常,人們從一個人周圍朋友的性格、素質就可以推斷出他的人品如何。
人的一生如果結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難,相互砥礪,不僅可以成為情感慰藉,也可以成為事業成功的基石。但如結交了品德惡劣的朋友,則於修身、立世都是極壞的影響。
與朋友交往中,應與人為善,切不可抓住別人的短處不放,更不可以勢相結。“與人為善”,語出《孟子·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看到你的朋友,就可知道你的為人,朋友的好壞,是可以互相影響的。一個人在世上若有幾個好朋友,相互幫助和交流,生活和事業就可能有好的局麵,相反,若交了壞朋友,受到壞的習氣的影響,生活和事業就可能出現壞的局麵。所以人才總是一批一批的出現,在某一個時代人才輩出,在某一地區人才輩出。這並不是因為這個時代比另一個時代的人更傑出,這個地區的人比另一個地區的人更優秀,而是因為這個時代或這個地區的人團聚在一起,相互激發,相互砥礪,才出現一個令人欽佩的群星燦爛的好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