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論語》中的成功學2
5.天生我材必有用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論語·雍也》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冉雍的父親地位低賤,而冉雍本人卻是被孔子視為“可使南麵”(《論語·雍也》),即具有帝王之相,可以做官的人。所以,孔子在談到冉雍時說:“耕牛生的小牛長著赤色的毛和周正的角,雖然不想用它來作祭祀,山川之神難道肯言棄它嗎?”《論語·雍也》在這裏,孔子以耕牛所產的小牛作比擬,意思是說,雖然是夠不上做犧牲的牛所產的小牛,隻要長了一身漂亮而高貴的紅毛,一對周正的角,那還不是可以做犧牲。同樣的道理,冉雍雖然出身低賤,但隻要他有做官的才能,為什麼不可以做官呢?原來,聖人也是反“血統論”,這倒是一個新鮮的發現。
推而廣之,出生不由己,關鍵重在自身的才能和表現。可是,人們在談到血統的時候,總是過多地強調所謂的“將門虎子”,所得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但是,“將門出犬子,龍生蟲,鳳凰生麻雀”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裏還少嗎?所以,不能“唯成分論”,按家庭出身選拔人材;不能認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一言以蔽之,不能搞“血統論”那一套。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命運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每個人都隻能服從,不可違背,不可逆天行事。所以,那些一直過著悲慘的、貧窮的、被動的日子,他們無力改變自己,也不敢想像能否改變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們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他們被人欺壓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他們痛苦得實在無法忍受了,就發憤一搏,突然,命運就改變了。於是,人們就發現,命運是個紙老虎,輕輕一碰就倒了。陳勝、吳廣就是這樣改變自己命運的,他們的經曆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命運不是上天決定的,而是自己決定的。
貧富、貴賤、遭遇,這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要接受的現實。有人生在有錢人的家裏,有人生在窮人家裏,這看起來是上天的安排,其實,這是由上一輩人決定的,而不是上天決定的。上一輩的窮根可以一直往上推,是因為家族中一直沒有人能夠覺悟到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到了你這一代,如果還不覺悟,那麼,這種貧窮就會一直傳下去,直到你的家族裏有人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生變化。
你現在出生在貧窮家庭,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不是,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隻要你意識到命運在你自己手中,你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上你的勤奮思考,你就一定能夠主動改變自己的命運。《古文真寶》中記敘了蘇秦與朱買臣的故事,對我們把握自己的命運有很大的啟發。蘇秦自幼家貧,依靠兄嫂度日,但是,他一心想要讀書做宰相,出門遊說各國君王,卻沒有人賞識他。所以落得窮困潦倒,乞討回家。嫂子見他那副模樣,生氣地說:“你一個大丈夫男子漢連個糊口的錢都不會掙,而終日遊蕩,無所事事,難怪落到今天的地步。”一頓奚落之後,也不下廚給他做飯吃。
後來蘇秦發奮學習,終於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其嫂也一反冷落態度,誠惶誠恐地出來迎接。蘇秦便問:“嫂子,以前你對我那麼慢待,今日為何如此恭敬呢?”
嫂子說:“今日你出人頭地、享受榮華富貴了呀!”
蘇秦不禁感慨萬千,長歎道:“唉!當我窮困時,父母都不願認我這個兒子。如今一發達,鄉裏鄉親都來祝賀,可見這個世界沒有金錢和地位不行啊!”
朱買臣,出身寒微。他與妻子靠賣柴維持生活,同時苦讀。但即便是賣柴,他也是高高興興地,妻子以為他窮昏了頭,並以之為恥,提出和他離婚。朱說:“請再等我十年,就會讓你幸福的。”妻哭著說:“像你這樣的賤貨,不知何時要死在荒郊野外的。”說完離他而去。數年後,朱買臣果然金榜題名,榮歸故裏。其妻已再婚,念其舊恩,朱買臣便連同其夫一並招至近旁厚待之,其前妻為自己以前的無知感到羞恥而自殺。
這兩個人都不是出生在有錢人家裏,但是,他們有一種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和毅力。於是,他們發憤讀書,學好本領,既能夠為國效力,又可以改變自己命運。所以,出生在貧窮人家並不是沒有辦法改變命運的。蘇秦和朱買臣他們之所以在貧困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關鍵在於他們早就預料到自己生活發展變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就在於對自己命運有清醒的認識。不相信上天,不相信命運是由別人來安排的,自己給自己設計命運,就能夠在命運還沒有出現轉折時,就已經看到它的結果。
那麼,人遇貧窮當如何?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也?”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答。這真是至理名言。
“貧而樂”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人貧而誌不貧,才有發奮的激情和動力,才能改變自己命運。“窮則變,變則通”,化貧窮為力量,這就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另一方麵,天生我材必有用,像“犁牛之子”那樣,雖然你不願意用它來祭祀,山川之神也不會同意的。那不就弄得來人神共怒了嗎?同樣的道理,像冉雍那樣“可使南麵”的人材,你不用行嗎,那也是不行的。是真金子就會發光,是真英雄就總會有用武之地,你要想埋沒也是埋沒不了的啊!
所以,不要自卑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不要擔心世無伯樂,隻要你有真學問,真本事,真才能,就總有大展宏圖的一天,誰想壓製你,埋沒你。就連天地鬼神都不會答應的。
你相信這一點嗎?
6.寶劍鋒從磨礪出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因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論語·憲問》
在《學而》篇裏,孔子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裏仁》篇裏又說過:“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曾子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孟子說得更為嚴重:“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身上,必定先使他的意誌受到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勞困之苦……”(《孟子·告子下》)
因此,儒學雖不是苦行禁欲主義,但卻主張艱苦奮鬥。所謂“頭懸梁,錐刺股”,正是這樣的典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齊國的時候,住進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於是便不想再走了。他老婆薑氏罵他說:“行也!懷與安,實敗名。”這其實也正是孔子的意思。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嗎?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既然上天讓他成為聖人,當然也就會讓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的時候貧窮,所以學會了不少技藝。一般的君子會有這樣多的技藝嗎?那是不會的。”
不僅太宰不了解,就是子貢也沒有能夠了解啊。
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個人小的時候艱難困苦,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做,自己努力,所以不僅多才多藝,生活能力強,而且懂得人情世故,長大後多能有所作為。
相反,一個人從小養尊處優,生活一帆風順,從小學直到中學、大學乃至研究生畢業,出來後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會有好強。尤其是出來做社會、文化、商業等方麵的工作,不諳人情世故,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成為典型的高學位低能力者。再加上生活、工作一遇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灰心喪氣甚至自尋短見的例子也不是沒有過。
從前看過一則關於鑒真和尚的故事:
話說鑒真和尚剛剛剃度入空門的時候,寺裏的住持安排他做了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每天風裏來雨裏去,吃苦受累不說,化緣時還常常吃白眼,遭人譏諷挖苦,成績一點也顯現不出來。為此鑒真感到憤憤不平,產生了對抗情緒。
一天,日已三竿,鑒真仍舊睡著不起,住持感到納悶,於是親自去了他的房間。推開門,一股臭味頓時撲鼻而來,住持向裏麵看了看,原來在鑒真睡的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芒鞋。住持叫醒鑒真問道:“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大堆芒鞋在房間做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滿懷怨言地說:“別人一年一雙芒鞋都穿不破,可我剛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鞋子,我是不是該為廟裏節省些鞋了?”
住持聽了鑒真的話,馬上就明白他的心思,微微一笑,說:“昨晚寺裏下了一場大雨,你隨我去看看吧。”
鑒真雖然不知道住持要幹什麼,但還是跟著住持到了寺前的大路上,由於是黃泥路,路麵經過一夜雨水的衝刷,變得坑坑窪窪,泥濘不堪。這時住持開口問鑒真:“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呢?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我當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可我一個人人都瞧不起的苦行僧,憑著一雙腳和一大堆爛鞋,如何去光大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