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論語》中的成功學1(1 / 3)

第七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論語》中的成功學1

生活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地追求著各自所希望的成功。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希望成功,也沒有人甘願一輩子碌碌無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影響、改變甚至是支配別人。

追求成功是為了讓生命中充滿色彩,可以更充實地走過這一路。成功是生命中一個遙遙無期的旅程,人總是從一個起點向著一個成功的終點,不斷地找尋著答案,再不斷地去追尋下一個終點,於是生命中就有了幾多期許。而《論語》所提供給我們的,正是成功征途上的一盞明燈。

1.做自己的“伯樂”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論語·子罕》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論語·述而》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有一次,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裏,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好呢?”

子貢所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讀書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態度問題。

子貢給出的是兩個選擇:要麼“韞櫝而藏”,珍藏在匣中;要麼“求善賈而沽”,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這兩個選擇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的“行藏”問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就是成語所說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為精煉地表達了儒者對於出仕與退隱,入世與出世,進與退的政治選擇與人生態度。這裏麵所蘊含的,一方麵是進退之間深刻的內在矛盾,另一方麵也顯示了儒學通權達變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氣度。

孔子另外還多次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所有這些說法,其實都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思。

問題在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雖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理,但真正麵對現實,落實到每個人身上,不僅用舍不由你,就是行藏也往往是你無可奈何的呀!而孔子對此的回答是傾向於“行”的方麵,即“沽之哉!沽之哉!”賣出去吧,賣出去吧!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積極入世的一方麵,這一點跟“毛逐自薦”有點相似。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可以說,毛遂就做了一次自己的“伯樂”,讓信陵君見識了他的才能。

毛遂原本是平原君的門客,由於秦王攻打趙國,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趙國挑選文武俱備的20個人一同前往,隻挑選到19個人,毛遂自己推薦自己,說出自己的才能,那19個人都笑話他。到了楚國,請求楚國發兵支援,楚王猶豫不決。毛遂手按著劍到楚王麵前,對楚王說:“秦國的白起,第一戰就會奪大王的都城鄢郢,第二戰會燒毀夷陵,第三戰就會侮辱大王的先人,這是老百姓的恥辱,楚國會怨恨,會給趙王蒙羞的。現在請求發兵抵抗秦國,實在是為楚國而非為了趙國。”楚王答應了,就與趙國在堂下歃血為盟。平原君回國後,對趙王說:“毛先生一到楚國,使趙國的名聲重於九鼎。”於是將毛遂聘為客卿,帶領趙國軍隊與楚國一起抵抗秦國,在邯鄲將秦國軍隊打敗,趙王封毛遂為上將。

毛遂可以說是一個善於發現自己的伯樂,如果他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如果他不敢於向信陵君去推薦自己,在信陵君那麼多的門客中,毛遂的才能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信陵君也根本不可能發現他的才能。

做自己的伯樂才能讓別人發現你的才能。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孔子還有一句話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孔子說的是“我待賈者也。”也就是說“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而子貢問話中說的是“求善賈而沽諸?”

一“求”一“待”,態度大有不同。

這裏麵的微妙區別,正如朱嘉在《論語集注》中引範氏的看法:

讀書人不是不想做官,隻不過厭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官位罷了。讀書久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一樣。以伊尹、伯夷、薑大公等人為例,如果沒有成湯文王的任用,就是終身默默無聞也沒有關係,絕不會主動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簡而言之,讀書人可以做官,但卻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去“跑官”——像後世有些人那樣,一到“換屆”的時候,東奔西跑,利用一切關係和裙帶,削尖腦袋往上鑽,千方百計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碼也要保住現有官位不變。

以“毛遞自薦”的觀點來看,“待賈而沽”而不“求善賈而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韓愈的《馬說》一直被認為是識才、用才的經典。“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似有道理,其實,卻不乏消極和宿命的思想。因為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千裏馬”,在等待“伯樂”發現的同時,完全可以成為自我推銷的“伯樂”。

良馬,不因有無伯樂而存在;人才,也不因有無知己而生滅。炫耀於外表的才幹固然容易引起伯樂的注意,往往令人羨慕;而深藏不露的智慧則更能帶來成功,這需要難以言傳的自製與自信。西班牙人把這種本領叫做“潛能”,一個人具有優良的素質,並能在必要時發揮這種素質,引起伯樂的慧眼識珠,從而推動命運的車輪轉動,這就叫潛能。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卻總有人把個人的命運和前途都寄托在“伯樂”身上,心甘情願作一個被人挑選的馬,幻想著被“救世主”賞識。若一時懷才不遇,就灰心喪氣,歎世上“伯樂”太少,抱怨終生,大誌難酬,楚國大詩人屈原是典型的例子。然而,曆史上卻有更多的人,他們最初大多是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在孤獨中探索,為將來大有作為蓄足勢能,到需要之時,便水到渠成。君不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坎坷和曲折,甚至於災難,對於“千裏馬”來說,隻是考驗,更成為前進的不竭動力。

當然,那些被“伯樂”發現的“千裏馬”是幸運的,他們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但“伯樂識馬”畢竟是有限的,也不常有。具正有才識的人應該學會正確地評估自己的價值,培養多方麵的能力素質,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適時有效地推銷自己。尤其是處在當今競爭的年代,方式靈活的選才有不少方式,如:公選製、自薦製、招標、招聘製、考試、考核製和試用、辭退等,不拘一格選人才,這對於“千裏馬”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們何不轉變理念,變崇拜“伯樂”、迷信“救世主”為銳意進取、積極參與,做自己命運的主實,尤其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上,我們要好好把握它,我們不應在坐等“伯樂”來識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