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妙筆能生花,妙語能出彩——《論語》在言談中的妙用2
8.把握好說話的時機
孔子曰:“待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論語·季氏》
孔子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險;不察顏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
這裏的君子指長官、前輩等,用朱熹的解釋,指“有德位之通稱。”其實,就是一般朋友、同學、同事之間說話,這裏的幾點也都是適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個毛病,的確也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愛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陰的感覺,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炮筒子一類的人,尤其不能做與人交往、接待、洽談等方麵的工作。
有些事情,對方認為不能做,而你認為應該做;或者對於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他卻又認為不該做,或做不了。這時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強人所難,是不禮貌、不明智的。有的人說話時旁若無人、滔滔不絕,不看別人臉色,不看時機場合,隻管滿足自己的表現欲,這是修養差的表現。說話應注意對方的反應,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講話內容,使談話更有意思,更為融洽。強人所難和不見機行事都是應當避免的。
如何把握好說話的時機,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遊列國,勸說君王,所以對如何與達官貴人們說話很有心得,很有體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裏的一段話正好是他的經驗之談。對我們來說,當然不僅僅是對付達官貴人的問題,諸如商務談判、公關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談話的藝術。
交際中認真把握時機,恰到好處的恭維是十分重要的。恭維時,應當切合當時的氣氛、條件,有著一定的“時效”約束。當你發現對方有值得讚美、恭維的地方,要善於及時大膽地讚美、恭維,千萬不要錯過時機。不適時機的恭維,無異於南轅北轍,結果隻能事與願違,起不到應該起的效果,甚至還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時,你還應該記住:當你的朋友發現他自己的某種不足而正要改正時,你卻要對他的這種不足之處大加讚賞,絕不會令你的朋友滿意的。
安慰人是要講究一定的時機的,時機恰當,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對喪親者的安慰,就是當你一聽到消息,就應該立刻出現在喪親者的麵前。你及時出現在他的麵前,就表明了你對他的關心和思念。而這種關心和思念,正好填補了他心靈上的空缺,安撫了他感情上的傷痕。
再如,當得知你的朋友失戀的消息時,你也應該立即趕到朋友麵前。見麵後,不要馬上問他(她)是怎麼回事,而是要任憑他(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個人在內心痛苦時,總願意在朋友麵前宣泄自己的情緒,或借酒澆愁,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語。待他(她)宣泄完,內心稍平靜後,你的安慰的話才能發生作用。
孔子的經驗之談不是正好提供給我們借鑒嗎?
9.沉默是金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衷,如之何其可及也?”
——《論語·子張》
維特根斯坦說:“凡是可以說的,就能明白地說;凡是不可以說的,就必須沉默。”沉默豐富了我們的言說。沉默豐富了我們言說的內容,也豐富了我們言說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