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莫道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何況,如果人人都待賈而沽,那我們今天那些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不就都白打了嗎?
2.進退成敗都在自己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
《尚書·旅獒》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簀。”好比用土推山,隻差一筐上而沒有成功,前功盡棄,這是誰造成的?孔子回答說:是自己。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填平一塊土地,雖然現在才倒一筐上下去,但如果我們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最終大功告成,這是誰造成的?孔子回答:還是自己。
所以,進退成敗都在自己,而不是像俚語說韓信的那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韓信的事例來看,成,蕭何隻有舉薦之功;敗,蕭何隻有謀劃之力,而無論舉薦還是謀劃都隻是外在的因素,真正內在的決定因素還在於韓信自己。因此,嚴格說來,不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是“成也韓信,敗也韓信”。推而廣之,則是成也自己,敗也自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把進退成敗的原因推之於外在的因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著力把握自己,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當然不是說不要外部條件和環境,不講機遇,而是說,一切外部條件、環境和機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創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過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中國古代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稱。有一天,兩個年輕男子去找他。這兩個人想愚弄這位智者,於是想出了下麵這個點子:他們中的一個在右手裏藏一隻雛鳥,然後問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有一隻小鳥,請你告訴我這隻鳥是死的還是活的?”你想想,如果這位智者說:“鳥是活的”,那麼拿著小鳥的人不經意地將手一握,把小鳥弄死,用這種方式來愚弄智者。如果他說:“鳥是死的”,那麼這個人隻需把手鬆開,小鳥就會振翅一飛。兩個人認為他們萬無一失,因為他們覺得問題隻有這兩種答案。
在他們確信自己的計劃滴水不漏之後,就起程去了智者家,想跟他玩玩這個把戲。他們很快見到了智者,並提出了準備好的問題:“智慧的人啊,你認為我手裏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其中一人問道。老人久久地看著他們,微笑起來,回答說:“我告訴你,我的朋友,這隻鳥是死是活完全取決於你的手!”
這個古老寓言說明了一個真理: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決定,你的人生的好壞也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你就是作決定的人。
所以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別人雖然可以影響你的人生選擇,但卻絕對無法決定你的人生走向,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駕馼的,人生的航舵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裏的。
孔子說:“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這裏的“求”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方麵,從積極追求的角度說,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那也就是《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正是孔子在《子罕》篇裏所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成敗都靠自己。
另一方麵,這裏的“求”也包括對自己失敗原因的探求。也就是《中庸》裏麵所說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隻怪自己箭術不行。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醜上》)不怪靶子不正也罷,不怪比自己射技好的人也罷,總之都是要求從自身找原因。
俗話說得好:“會怪的怪自己,不會怪的怪別人。”四川方言對那些不會怪自己而隻會怪別人的行為更有生動的諷刺,叫做:“人窮怪屋基,屙屎不出怪茅廁(si)。”話雖然過於俚俗,但卻合於聖人的雅意,那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有則小故事對我們很有啟發。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廣久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
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不等、不靠、不要”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爹靠媽靠別人,那不是好漢”。自尊、自重、自強、自愛是我們倡導的人生信條。
還是《國際歌》那幾句唱得好: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對個人來說,也依然是如此:進退成敗都在自己。
3.關鍵在於練好內功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如也。”
——《論語·裏仁》
孔子說:“不能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論語·憲問》)
而在另一個地方,他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把這句話又倒過來重複了一遍:
“君子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論語·衛靈公》)
加上《學而》篇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真可以說是翻來覆去他說到這個話題了。雖說《論語》是學生筆記,可能有重複之處,但既然已經過編輯整理,依然有這多次出現,那就隻有一種理解,就是孔老夫子的確反複多次強調過這個話題,給學生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以至於重複出現也不嫌累贅,而予以保留。